《庆春泽慢 元宵日和竹樵翁》
时间: 2025-01-01 15:5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庆春泽慢 元宵日和竹樵翁
作者: 俞樾 〔清代〕
人日才过,元宵又至,春风乍度饧箫。
剪雪描凫,安排乐事今宵。
银花火树缤纷甚,映琼筵未许风摇。
月分光,一曲新歌,唱彻晴霄。
无端触起中年感,忆儿时鸠竹,随处嬉遨。
竟夕看灯,喧阗史埭潘桥。
雪瓯重泛浮圆子,问前尘已逐萍飘。
偶书怀,冻笔烘开,兽炭添烧。
白话文翻译:
刚刚过完人日,元宵节又来了,春风轻拂,吹响了乐器。
剪雪描绘出白色的鸭子,今晚的欢乐事宜安排妥当。
银色的火花和缤纷的花树显得多么热闹,映照着琼筵,风也不敢摇晃。
月光透出来,一曲新歌,唱响了晴空。
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年感慨,忆起儿时的竹子,随处嬉戏打闹。
整夜看灯,喧闹声中在史埭和潘桥。
雪白的酒杯再次浮出圆子,问那往日的事已随浮萍飘散。
偶尔写下心情,冻住的笔烘热后,兽炭又添了火。
注释:
- 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传统上被认为是人的生日。
- 元宵:指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饧箫:指一种乐器,形似箫,音色柔和。
- 银花火树:形容烟花灿烂,似银花绽放。
- 琼筵:指美好的宴会,常用于形容盛筵。
- 鸠竹:一种竹子,古人用竹子做玩具。
- 史埭潘桥:地名,可能指某个地方的桥和堤岸。
- 雪瓯:盛酒的杯子,形容盛满美酒的酒杯。
- 浮圆子:指元宵,象征团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樾(1821-1890),字希声,号涧川,清代诗人和学者,以诗词、散文和学术著作著称,尤其以诗词见长。其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标志着春节的结束,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诗人借此节日抒发对春天的喜悦和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庆春泽慢 元宵日和竹樵翁》是俞樾在元宵节之际所作,诗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节日的欢乐。开头两句即点明时间背景,展现了节日的连贯性,紧接着描绘了春风吹拂下的场景,给人以生动的视觉感受。接下来的“银花火树”,则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出元宵节的热闹场面,令人仿佛置身于灯火辉煌的夜晚。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开始表达内心的感慨与怀旧。“无端触起中年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感怀,令人思索人生的变迁。通过对儿时玩乐的回忆,诗人不仅传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生体验,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最后几句,诗人以“雪瓯重泛浮圆子”结束,意象丰富,含义深刻,既是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整首诗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融入了对人生、时间的哲思,展现了俞樾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日才过,元宵又至:点明时间,体现节庆的连续性。
- 春风乍度饧箫:春风吹来,乐器声响,营造出春天的气氛。
- 剪雪描凫:比喻景色的美好。
- 银花火树缤纷甚:描绘繁华的节日场景。
- 映琼筵未许风摇:宴会的宁静与美好。
- 月分光,一曲新歌,唱彻晴霄:月光下的歌声,表达了欢乐的气氛。
- 无端触起中年感,忆儿时鸠竹,随处嬉遨:中年人的感慨与怀旧。
- 竟夕看灯,喧阗史埭潘桥:描绘热闹的灯会场景。
- 雪瓯重泛浮圆子,问前尘已逐萍飘:对过去的追忆与思考。
- 偶书怀,冻笔烘开,兽炭添烧:诗人写作的状态,体现生活的情趣。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花火树”,以火树银花形象展现节日的景象。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拟人:如“月分光”,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 银花火树:象征节日的喜庆与繁华。
- 月光:象征宁静与诗意。
- 鸠竹:象征童年与纯真。
- 雪瓯:象征温暖与团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人日才过,元宵又至”所表达的意思是: A. 春天即将到来
B. 两个节日的紧接
C. 人们在欢庆 -
“银花火树”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自然景色
B. 节日的热闹
C. 月亮的明亮 -
诗中提到的“鸠竹”代表了什么: A. 年轻的玩乐
B. 中年的忧伤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 《春望》:描绘春天的景色与人们的情感,但更侧重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俞樾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