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

时间: 2025-01-08 21:26:06

穰侯抵关中,颇畏诸侯客。

搜车计已迟,终困范公策。

庸夫吝富贵,百计私自惜。

势移祸败至,智巧竟何益。

至公览英俊,苴补乃无隙。

请看桑林饿,亦脱赵子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穰侯抵关中,颇畏诸侯客。搜车计已迟,终困范公策。庸夫吝富贵,百计私自惜。势移祸败至,智巧竟何益。至公览英俊,苴补乃无隙。请看桑林饿,亦脱赵子厄。

白话文翻译

穰侯抵达关中,非常害怕诸侯的客人。搜查车辆的计划已经太迟,最终被困在范公的策略中。平庸的人吝啬富贵,千方百计地私自珍惜。权势转移,祸败随之而来,智巧又有何用。至公之人审视英俊之才,弥补无隙可乘。请看桑林中的饥饿,也能解脱赵子的困境。

注释

  • 穰侯:战国时期秦国的贵族,名魏冉,曾任秦相。
  • 关中:指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地区。
  • 范公策:指范雎的计策,范雎是秦国的政治家,曾设计使穰侯失势。
  • 庸夫:平庸的人。
  • 苴补:弥补。
  • 桑林饿:指在桑林中饥饿的人,比喻困境。
  • 赵子:指赵国的某个人,具体人物不详,此处泛指受困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诗风格清新自然,多写个人感慨和时事。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张耒的《感遇二十五首》中的一首,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以及对权势和智巧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穰侯和范公的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作者对权势和智巧的深刻反思。诗中,穰侯的失败和范公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权势的脆弱和智巧的局限。作者通过“庸夫吝富贵”和“势移祸败至”的描述,批判了那些只顾私利、不识大局的平庸之辈。最后,作者提出“至公览英俊,苴补乃无隙”,强调了公正和英才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穰侯抵关中,颇畏诸侯客:穰侯到达关中,非常害怕其他诸侯的客人,暗示了他的不安和恐惧。
  2. 搜车计已迟,终困范公策:穰侯的搜查车辆的计划已经太迟,最终被困在范公的策略中,表明了他的失败。
  3. 庸夫吝富贵,百计私自惜:平庸的人吝啬富贵,千方百计地私自珍惜,批判了那些只顾私利的人。
  4. 势移祸败至,智巧竟何益:权势转移,祸败随之而来,智巧又有何用,表达了作者对智巧的怀疑。
  5. 至公览英俊,苴补乃无隙:至公之人审视英俊之才,弥补无隙可乘,强调了公正和英才的重要性。
  6. 请看桑林饿,亦脱赵子厄:请看桑林中的饥饿,也能解脱赵子的困境,表达了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智慧。

修辞手法

  • 对比:穰侯的失败和范公的成功形成对比,突出了权势的脆弱和智巧的局限。
  • 象征:“桑林饿”象征困境,“赵子厄”象征受困的人。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批判了权势和智巧的局限,强调了公正和英才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智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穰侯:象征权势。
  • 关中:象征政治中心。
  • 范公策:象征智巧。
  • 桑林饿:象征困境。
  • 赵子厄:象征受困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穰侯”指的是谁? A. 魏冉 B. 范雎 C. 张耒 D. 赵子

  2. “范公策”是指谁的计策? A. 魏冉 B. 范雎 C. 张耒 D. 赵子

  3. 诗中提到的“桑林饿”象征什么? A. 富贵 B. 困境 C. 智巧 D. 权势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庭坚的《秋怀二首》:同样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
  • 秦观的《鹊桥仙》:以神话故事为背景,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张耒的《感遇二十五首》与黄庭坚的《秋怀二首》: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权势和智巧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耒的创作背景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