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
时间: 2025-01-04 12:45: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守台城更石城,不知并力或分营。
六师只遣环天阙,一垒真成借寇兵。
向者王苏俱解此,冤哉隗愶可怜生。
若言虎踞浑堪倚,万岁千秋无战争。
白话文翻译
我已守住台城又转守石城,不知道是共同出力还是分散营地。
六支军队只派来围住天阙,一座防垒真是借用敌人的兵力。
之前的王苏都对此有解,冤屈啊,隗愶真是可怜的生灵。
如果说虎踞的地方真可以依靠,万年千秋就不会再有战争。
注释
- 已守:已经守住。
- 台城:指的是某个城市,可能是台州或其他地方。
- 六师:六支军队,指的是某种军事编制。
- 环天阙:围绕天阙,天阙为高大的建筑或防御工事。
- 一垒:一座防垒。
- 冤哉:冤屈啊。
- 虎踞: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
典故解析
“虎踞”常指地势险要之地,是历史上众多战略要地的比喻,象征着牢不可破的防守位置。“万岁千秋”则暗指希望能长久平安,避免战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边境战乱频繁之际,诗人借此表达对战争的思考及对无辜生灵的同情。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诗中通过对台城和石城的守卫描写,反映出战士们面临的困境和不安。六支军队的调动显示出局势的复杂,而“冤哉隗愶可怜生”更是引发了对战争无辜牺牲者的深切同情。整首诗在描绘战争的同时,流露出对和平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守台城更石城:表示诗人已经守卫了两个城市,暗示着军队的紧张与防备。
- 不知并力或分营:表达了对军事调动的不解,可能是对指挥者的质疑。
- 六师只遣环天阙:指出军队的安排仅仅是围住重要目标,显示出战略的局限性。
- 一垒真成借寇兵:有可能是形容借用敌人的力量来维持防守,暗示战争的无奈。
- 向者王苏俱解此:提到王苏,说明历史上对此有过分析,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 冤哉隗愶可怜生:对无辜者的同情,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 若言虎踞浑堪倚:如果能依靠地势险要的地方。
- 万岁千秋无战争:希望能够长久地保持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虎踞”比作理想的防守地,形象生动。
- 对仗:如“已守/更石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排比:多次提到“城”,强调了守卫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无辜生灵的同情,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台城、石城:象征着防守与抵抗,反映了战争中的焦虑与紧张。
- 虎踞:代表了安全与稳固的地理位置,象征着对和平的渴望。
- 冤屈:暗示战争带来的不公,暴露了无辜者的苦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六师”是指什么? A. 六个城市
B. 六支军队
C. 六个将领
D. 六种兵器 -
“冤哉隗愶可怜生”中提到的“隗愶”是指什么? A. 一位将领
B. 一位无辜者
C. 一位历史人物
D. 一位诗人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和平的渴望
C. 对城市的描绘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 B. 六支军队
- B. 一位无辜者
- B. 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杨万里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倾向于描绘国家的苦难。两者都反映了对战争的反思,但角度不同,表达方式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