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塘水碧。仍带面尘颜色。泥泥縠纹无气力。东风如爱惜。恰似越来溪侧。也有一双鸂鶒。只欠柳丝千百尺。系船春弄笛。
白话文翻译
塘水碧绿,然而依旧带着一些面上的尘埃。水面上泥腻的纹路显得无精打采。东风仿佛在怜惜这景色,恰似那越溪边的情景,那里也有一对鸳鸯。只是缺少那千百尺的柳丝,无法系住船只,春天的笛声在水边轻轻回荡。
注释
- 塘水碧:塘中的水是碧绿色的,形容水质清澈。
- 面尘:指水面上有些许的灰尘,暗示水虽清但并不完全干净。
- 泥泥縠纹:指水面上波纹的形状,形容水面无力而沉闷。
- 东风如爱惜:东风似乎在珍惜这美好的景色。
- 越溪:指越地的溪流,可能暗指越南或古越国的水域。
- 鸂鶒:一种水鸟,常与爱情和情感相联系。
- 柳丝千百尺:形容柳树枝条细长如丝,能够系船的美景。
- 春弄笛:春天时在水边吹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云洲,江苏常熟人,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展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范成大的作品在宋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谒金门·塘水碧》写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该诗作通过描绘塘水、东风、鸳鸯等意象,展现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塘水的美丽景色,展现出春日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柔情。开篇以“塘水碧”引入,简单而生动地勾勒出清澈的水面,接着用“仍带面尘颜色”揭示了水面并非完全无暇,暗示着生活的烦恼与复杂。接下来的“泥泥縠纹无气力”则通过描写水面波纹的沉闷,进一步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东风如爱惜”这句诗用拟人的手法,将东风赋予了人性,仿佛在温柔地抚慰着这一片美景,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共鸣。而“恰似越来溪侧”则引入了新的景象,展现了越溪边的美丽,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
最后一句“系船春弄笛”点明了春天的轻松氛围,诗人在此刻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生活的乐趣。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深深思考,营造出一种惆怅而又温暖的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塘水碧:开篇描绘塘水的颜色,清新明亮。
- 仍带面尘颜色:水面虽美,却有尘埃,象征生活的烦恼。
- 泥泥縠纹无气力:水面波纹无力,暗示无生气。
- 东风如爱惜:东风似乎在怜惜这些美景,赋予自然以情感。
- 恰似越来溪侧:引入新的景象,扩展意境。
- 也有一双鸂鶒:描绘鸳鸯,象征爱情与美好。
- 只欠柳丝千百尺:缺乏柳丝,渴望美好的环境。
- 系船春弄笛:春天的轻松与愉悦,传达出诗人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拟人:将东风拟人化,增添情感。
- 对仗:如“柳丝千百尺”,对称工整,增强美感。
- 比喻:水面波纹的描写隐喻生活的沉闷。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塘水的美丽景象,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中烦恼的无奈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塘水:象征清澈与宁静,寄托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 东风:象征温暖与希望,生机勃勃的春天。
-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美好的人生。
- 柳丝:代表自然的柔美与诗意,构建了诗的意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塘水碧”中的“碧”字如何理解? A. 清新 B. 浑浊 C. 粗糙
-
诗中提到的“鸂鶒”代表什么? A. 独自生活的鸟 B. 象征爱情的鸟 C. 生活在城市的鸟
-
“东风如爱惜”中的“爱惜”是指什么? A. 珍惜 B. 忽视 C. 伤害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谒金门·塘水碧》更加专注于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静夜思》则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两者的情感基调各有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范成大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