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许季韶通判水乡席上》

时间: 2025-01-19 18:00:21

青山绿浦竹间明,彷佛苕溪好处行。

解愠风来如故旧,催诗雨作要将迎。

休兵幕府乌鸢乐,熟稻边城鼓笛声。

摹写个中须彩笔,句成仍挟水云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山绿浦竹间明,彷佛苕溪好处行。
解愠风来如故旧,催诗雨作要将迎。
休兵幕府乌鸢乐,熟稻边城鼓笛声。
摹写个中须彩笔,句成仍挟水云清。

白话文翻译:

青山和绿水之间,竹林间透出明亮的光景,仿佛是在苕溪那美好的地方游览。微风拂来,仿佛是老朋友一般,催促着我写诗,恰似即将迎来的细雨。休战的幕府中,乌鸦在欢快地叫着,稻谷成熟的边城传来鼓笛的乐声。要描绘这样的情景,必须用上彩笔,写成的诗句仍然带着水和云的清新。

注释:

  • 青山绿浦:青色的山和绿色的水,这里指的是自然的美景。
  • 彷佛:仿佛,似乎。
  • 苕溪:指的是一个美丽的溪流,常用于描绘诗意的场景。
  • 解愠:解除烦恼,意指心情愉快。
  • 幕府:指的是政府或统治机构。
  • 乌鸢:乌鸦,一种鸟,常在古诗中出现,象征着自由。
  • 熟稻:成熟的稻谷,象征丰收的季节。
  • 彩笔:用来描绘美好景象的笔,象征艺术创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君山,浙江余姚人,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描写自然和乡村生活闻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范成大曾任职于地方官,生活经历丰富,对民生有深刻的感受。

创作背景:

《次韵许季韶通判水乡席上》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民众生活困苦的时代。作者在水乡与友人聚餐,借此机会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和平、丰收的向往。整首诗作在悠闲的氛围中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热情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描绘了水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开篇通过“青山绿浦”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解愠风来如故旧”的句子,传达了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愉悦。风的轻拂仿佛是与老友重逢的温暖,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里得以体现。

在下文中,诗人描绘了战后的宁静,乌鸦的鸣叫和鼓笛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丰收的喜悦与安宁的生活。最后一句“摹写个中须彩笔”,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的渴望,也突显了他希望用诗歌记录下这一美好时刻的决心。这首诗在流畅的韵律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切眷恋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青山绿浦竹间明:描绘了水乡青山绿水的美景,竹林透出的光亮使自然景色更加生动。
  2. 彷佛苕溪好处行: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仿佛在美丽的苕溪旁游览。
  3. 解愠风来如故旧:微风轻拂,似乎与老朋友重聚,带来愉悦的心情。
  4. 催诗雨作要将迎:微风仿佛在催促诗人写诗,暗示即将迎来细雨,增添诗意的氛围。
  5. 休兵幕府乌鸢乐:战乱结束后,乌鸦欢快地叫着,象征着和平的恢复。
  6. 熟稻边城鼓笛声:稻谷成熟,边城传来欢快的乐声,表现丰收的喜悦。
  7. 摹写个中须彩笔:要描绘这样的美景,需要用彩笔,表达艺术创作的热情。
  8. 句成仍挟水云清:写成的诗句依然带着水和云的清新,体现诗歌的清丽和自然的融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微风比作老朋友,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风被赋予了人性,仿佛在催促诗人创作。
  • 对仗:如“青山绿浦”与“熟稻边城”,形成和谐的对称结构。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水乡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和平、丰收的向往,传递出一种淡泊明志、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 绿浦:象征生命与丰饶。
  • :象征坚韧与清雅。
  • 乌鸢:象征自由与悠然的生活。
  • 熟稻:象征丰收与生活的富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青山绿浦”所指的是什么? A. 山和水
    B. 田地和房屋
    C. 城市和乡村
    答案:A

  2. 诗中“解愠风来如故旧”中的“故旧”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风
    C. 诗歌
    答案:A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
    B. 乡村生活的美好与丰收
    C. 对城市的向往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系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与宁静的结合。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次韵许季韶通判水乡席上》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描绘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后者则表现豪放与对人生的感慨,两者在情感与意象上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