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茅城驿
白居易
汴河无景思,秋日又凄凄。
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
早苗多间草,浊水半和泥。
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秋日游历至茅城驿时的感受。汴河的景色没有引起我的思考,秋天的日子又显得凄凉。土地贫瘠,桑麻也显得瘦弱,村庄贫穷,房屋矮小。早稻苗与杂草交错在一起,浑浊的水与泥土混合在一起。最为萧条的地方,就是茅城驿的西侧。
注释
- 汴河:指的是汴水,古代的水道,风景名胜区。
- 无景思:没有景色让人产生思考或感慨。
- 凄凄:形容秋日的冷清凄凉。
- 地薄:土地贫瘠,指农作物长势不好。
- 桑麻:指桑树和麻类植物,通常用于农田。
- 早苗:早稻的幼苗。
- 浊水半和泥:水流混浊,与泥土混合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内容通俗易懂而深受欢迎。他的作品大多关注民生,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正值他仕途失意之时。他在诗中借助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茅城驿》是白居易在旅途中所作,诗中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与失落。诗的开头,汴河的景色没有引起诗人的思考,透出一股无趣之感;接着,随着“秋日又凄凄”的描写,诗的情感愈加浓重,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一层阴霾之中。接下来的几句使用了“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农村的贫困与落魄。
诗的最后一句“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将整个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茅城驿成了诗人孤独与悲凉的象征。整首诗通过简单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萧条和诗人内心的孤独,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汴河无景思:汴河的景色并没有引起我任何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环境的失望。
- 秋日又凄凄:秋天的气息显得冷清而悲凉,情感进一步加深。
- 地薄桑麻瘦:土地贫瘠,农作物生长不良,显示农村的困境。
- 村贫屋舍低:描述村庄的贫穷与简陋,进一步强化萧条的氛围。
- 早苗多间草:早稻苗与杂草交错,暗示农田管理的失当和农民的无奈。
- 浊水半和泥:水质浑浊,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
- 最是萧条处:用“最是”强调了茅城驿的凄凉。
- 茅城驿向西:以地理位置作结,点明诗人所处的环境。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地薄桑麻瘦,村贫屋舍低”的对比,突显了农村的苦难与艰辛。
- 意象:秋日、桑麻、早苗、浊水等意象,构成了诗的主要情感基调。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 秋日:象征着凋零、孤独和不安。
- 桑麻:代表农业的衰败和农村经济的困境。
- 茅城驿:作为诗的最后意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汴河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丽的风景
B. 贫瘠的土地
C. 失望的心情
D. 宁静的生活 -
诗中提到的“早苗”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景色
B. 农作物的幼苗
C. 村庄的贫困
D. 诗人的心情
答案: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中》
诗词对比:
- 比较白居易的《茅城驿》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但白居易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杜甫则通过战争带来的苦难展现了更为沉重的情感。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歌研究》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