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绫》
时间: 2025-01-17 09:1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缭绫缭绫何所似?
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
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
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
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
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
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
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
春衣一对值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
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
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
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
若见织时应也惜。
白话文翻译
这缭绫到底像什么呢?
不是罗绡和纨绮的样子。
应该像天台山上明月前,
四十五尺高的瀑布泉水。
其中有奇妙的文章,
地上铺着白烟如花雪。
织这缭绫的人是谁,
穿它的人又是谁?
是越溪的寒女和汉宫的姬。
去年曾派人到宣口下敕,
从天上取样来织于人间。
织成云外的秋雁飞行,
染成江南的春水颜色。
裁剪成宽大的衫袖和长裙,
金斗熨波,刀剪出花纹。
奇异的色彩和图案交相映衬,
侧身一看,花样时而显现时而隐去。
昭阳殿里的舞人恩情深厚,
这一对春衣价值千金。
即使汗水沾污了,依然不再穿,
拖着裙子踏泥也毫不在意。
缭绫的织造费尽心力,
不能和寻常的缯与帛相比。
细丝缠绕,许多女工辛苦劳作,
扎扎的声音不盈尺长。
昭阳殿里的歌舞人,
若见织造时也会心疼。
注释
- 缭绫:一种华丽的丝织品,常指美丽的衣物。
- 罗绡:一种薄而轻的绸缎。
- 纨绮:华美的丝绸。
-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风景区。
- 四十五尺瀑布泉:形容瀑布的高大壮观。
- 越溪寒女:指越地的女子,常用来描绘美丽的女性。
- 汉宫姬:汉朝的宫女,暗指宫廷中的女子。
- 昭阳殿:古代宫殿中的一处,常用以舞蹈和宴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著称,作品涵盖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
创作背景
《缭绫》创作于白居易的晚年,诗中表现了他对缭绫织造技艺的赞美,以及对工艺美的深刻感受,反映了他对平民生活和繁华时代的关注。
诗歌鉴赏
《缭绫》是一首描写华丽织物的诗作,通过对缭绫的推崇,折射出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劳动者辛勤付出的尊重。诗中以“缭绫”作为主线,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缭绫的美丽和复杂的制作过程。
诗的开头通过比喻引出主题,强调缭绫的独特,随后通过对制作过程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劳动的艰辛与创造的美好。白居易在诗中提及的“织者”和“衣者”,不仅是对工匠的赞美,也是对美丽的追求者的尊重,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各层的关注。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对舞人和春衣的描写,传达了缭绫在社交场合中的重要性,表现了人们对美丽与华贵的向往。整首诗不仅是对缭绫织造技艺的礼赞,也是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深刻观察,展现了白居易作为诗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缭绫缭绫何所似?:开篇以疑问引入,直接表达对缭绫的好奇和赞美。
- 不似罗绡与纨绮。:强调缭绫的独特性,不同于其他织物。
-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用自然景象对比,赋予缭绫高洁的气质。
- 四十五尺瀑布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观的景象,增强美感。
- 中有文章又奇绝,:暗示缭绫的织造蕴含智慧与艺术。
- 地铺白烟花簇雪。:形容缭绫的轻盈与飘逸,如同雪花般美丽。
- 织者何人衣者谁?:引发对织造者和穿着者的思考,关注劳动者与消费者。
- 越溪寒女汉宫姬。:提及美丽的女性,暗示缭绫与美的结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明月前”的景象比喻缭绫的清丽。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缭绫的色彩和形态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缭绫的描绘,表达了白居易对美的追求、对劳动者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工艺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缭绫:象征华丽与美。
- 明月:象征清纯与高洁。
- 瀑布:象征力量与壮观。
- 春衣:象征繁荣与春天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缭绫》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织者”指的是谁?
A. 汉宫的女子
B. 越溪的寒女
C. 舞者
D. 诗人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爱情
B. 劳动与美
C. 自然风光
D. 战争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比较白居易的《缭绫》和杜甫的《春望》,前者更注重对生活美的赞美,后者则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两者在艺术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