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
时间: 2025-01-06 15:31: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
作者: 苏轼
峨峨扇中山,绝壁信天剖。
谁施大圆镜,衡霍入户牖。
得之老月师,画者一醉叟。
常疑若人胸,自有云梦薮。
千岩在掌握,用舍弹指久。
低昂不自知,恨寄儿女手。
短屏虽曲折,高枕谢奔走。
出家非今日,法水洗无垢。
浮游云释峤,宴坐柳生肘。
忘怀紫翠间,相与到白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扇子上画的高山险峻,宛如天际的绝壁。谁用大圆镜子来测量这些山水,巧妙地将它们引入了我的窗户之中?这幅画是从一位年长的画师那里得来的,他喝醉了酒。常常怀疑画中是否有人物,实际上那幅画中自有云梦之地。千峰岩石尽在我的掌握之中,轻松地用手指划动就能决定用舍。自己低昂起伏却不自觉,怨恨寄托在儿女身上。虽说短屏曲折,但我高枕无忧,感谢这份安逸。出家并非今日之事,法水能洗净一切污垢。浮游在云间,悠然坐在柳树下。忘却了紫翠之间的繁杂,与友人一起共度白头之年。
注释:
字词注释:
- 峨峨:高耸的样子。
- 扇中山:扇子上画的山。
- 绝壁:陡峭的山壁。
- 圆镜:比喻画作的完美。
- 老月师:年长的画师。
- 云梦薮:比喻美好的地方。
- 低昂:指情绪的起伏。
- 高枕:高枕而卧,意指安逸的生活。
- 法水:比喻清净、洗净的法理。
典故解析:
- 云梦:指古代的云梦泽,地处今湖北,是古代传说中美好之地。
- 白首:意指到老、到白头之年,象征长久的友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涵盖诗、词、文,风格豪放,不拘一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得知好友吴子野即将出家之际,表达了对友人选择出家生活的理解与祝福,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这首《吴子野将出家赠以扇山枕屏》,通过扇子上画的山水,营造了出家之人心中向往的清净与超脱。诗的开头描写了扇子上的山,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和美丽,这样的意象不仅令人在视觉上感受到震撼,也引发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谁施大圆镜”,寓意着艺术的完美与自然的和谐,实际上是对画作的赞美。而“得之老月师”则流露出对朋友的怀念与祝福,体现出深厚的友情。在这首诗中,苏轼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在世俗之中浮沉,人们往往会被外物所累,然而真正的安定与宁静,来自内心的觉悟与释然。
整首诗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展现出一种洒脱与达观的态度,特别是最后几句,提到“浮游云释峤”,不仅是对出家后生活的向往,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诗的结尾“相与到白首”传达了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与友人共度余生的愿望,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峨峨扇中山:高耸的山在扇子中。
- 绝壁信天剖:陡峭的山壁似乎是被天空切割而成。
- 谁施大圆镜:是谁用大圆镜子来描绘这一切?
- 衡霍入户牖:如此美的画面就在我的窗前。
- 得之老月师:这幅画是从老画师那里得来的。
- 画者一醉叟:画者是个喝醉了的老头子。
- 常疑若人胸:常常怀疑画中是否有人物。
- 自有云梦薮:其实画中自有云梦之地。
- 千岩在掌握:千山万岩尽在我的掌握中。
- 用舍弹指久:用手指轻轻地划动就能决定。
- 低昂不自知:自己情绪起伏却不自觉。
- 恨寄儿女手:怨恨寄托在儿女的身上。
- 短屏虽曲折:短屏虽然曲折。
- 高枕谢奔走:我却高枕而卧,谢绝奔走。
- 出家非今日:出家并非是今日之事。
- 法水洗无垢:法水能洗净一切污垢。
- 浮游云释峤:浮游在云间,放下烦恼。
- 宴坐柳生肘:悠然地坐在柳树下。
- 忘怀紫翠间:忘却紫翠之间的繁杂。
- 相与到白首:与友人相伴到白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谁施大圆镜”,用圆镜比喻画作。
- 拟人:如“千岩在掌握”,将山岩赋予了人的特性。
- 对仗:如“低昂不自知,恨寄儿女手”,运用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出家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超脱世俗的洒脱与深厚的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扇子:象征着艺术与人生的选择。
- 山水:代表清净、超脱的理想境界。
- 法水:象征净化与洗涤的力量。
- 柳树:象征清幽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 白头:象征长久的友谊与陪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苏轼的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什么? A. 友情
B. 出家生活
C. 山水景色
D. 生活哲理 -
填空题: 本诗提到的“老月师”是指____。
-
判断题: 诗中提到的“千岩在掌握”表达了对自然的无奈。 (对/错)
答案:
- B
- 年长的画师
- 错(表达的是对自然的掌握与理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 苏轼与陶渊明的出家意向,前者更具人情味,后者则显得更加超然。
- 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苏轼的洒脱态度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