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
时间: 2025-01-19 22:35: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孟嘉嗜酒桓温笑,
徐邈狂言孟德疑。
公独未知其趣尔,
臣今时复一中之。
风流自有高人识,
通介宁随薄俗移。
二子有灵应抚掌,
吾孙还有独醒时。
白话文翻译:
孟嘉喜爱饮酒,桓温对此嗤笑;
徐邈的狂言让人怀疑孟德的风范。
您却独自不知其趣味,
我现在再来一首诗来解说。
风流之人自有高人识得,
通达之士何必随波逐流?
那两位若有灵气,定会拍手称快,
而我孙子却还有独自清醒的时刻。
注释:
- 孟嘉:指孟尝君,喜好饮酒的典型形象。
- 桓温:南朝时期的名将,以其对孟嘉的嗜酒行为表示不屑。
- 徐邈:徐邈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诗中提到他狂妄的言辞。
- 孟德:指曹操,历史上以智谋著称,此处强调徐邈的言辞让人怀疑其风范。
- 风流:指风采、气度。
- 通介:指通达正直的人,形容其不随俗流。
- 二子:指孟嘉和桓温。
- 吾孙:指作者的后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及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苏轼的作品常常富于哲理,关注人生、自然和社会。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彼时的政治环境使得他在诗中表达对饮酒的态度,以及对与其同行的人的调侃与思考。诗中涉及的古代人物与情境,反映出苏轼对古今风雅的对比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孟嘉、桓温、徐邈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饮酒文化的独特见解。诗中提到的孟嘉与桓温,构成了对比,前者是嗜酒之人,而后者则对这种嗜好表示不屑。通过徐邈的狂言与对孟德的质疑,苏轼似乎在反思那些浮夸的言辞与真正的风采之间的关系。
诗的中间部分提出了“风流自有高人识,通介宁随薄俗移”,展示了作者对高人雅士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风流不会随波逐流,而是应有自己的见解和追求。此处引申出一种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
结尾的“二子有灵应抚掌,吾孙还有独醒时”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对过往风流人物的怀念与对后代的期待。此诗不仅是对饮酒风气的调侃,更是对人格独立与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孟嘉嗜酒桓温笑:孟嘉的饮酒嗜好被桓温嘲笑,暗示酒文化在古代文人中普遍存在。
- 徐邈狂言孟德疑:徐邈的狂妄之言让人对曹操的风采产生疑虑,揭示了个人言辞的局限性。
- 公独未知其趣尔:表达对他人嗜好的不理解,暗示对酒文化的冷淡态度。
- 臣今时复一中之:诗人自谦,表明要用诗作表达对饮酒的看法。
- 风流自有高人识:强调真正的风流人物有自己的见解,不随俗。
- 通介宁随薄俗移:指那些通达的人不会轻易随波逐流。
- 二子有灵应抚掌:若他们能够理解,定会赞同。
- 吾孙还有独醒时:表达对未来的期望,强调清醒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孟嘉和桓温的对比,呈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 反问:对徐邈的狂言进行质疑,引发读者思考。
- 夸张:对风流的描绘,突出其稀缺性与价值。
-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对酒文化的思考,强调个体独立与不随俗流的重要性,表达了对高人风流的向往。同时也在对比中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浮躁。
意象分析:
- 饮酒:象征着放纵与风流。
- 高人:象征着理想中的人格与风采。
- 二子:代表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引发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孟嘉和桓温的关系是什么? A. 朋友
B. 对比
C. 敌人 -
诗中提到的“通介”是指什么? A. 一个地方
B. 一种人
C. 一种风气 -
苏轼在诗中对饮酒的态度是? A. 崇尚
B. 嘲讽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的作品,表现出对酒的热爱与孤独的哲理。
- 《饮酒》:陶渊明的诗,提倡自然与内心的真实表达。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和李白的《月下独酌》,前者偏重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后者则表现对个人情怀的抒发。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