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风吹送世閒尘,斜日消凝洛下春。
谁料马蹄成怪事,旁观自有豫知人。
白话文翻译:
春风吹拂,带走了世间的尘埃,斜阳洒下,温暖了洛水边的春天。谁能想到马蹄下的路途竟会发生怪事,旁观的人们自有他们的预见与洞察。
注释: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温暖与生机。
- 世闲尘:世间的尘埃,指烦恼与琐事。
- 斜日:太阳在西斜,暗示傍晚时分。
- 消凝:消散凝聚,描绘春天的温暖气息。
- 洛下春:洛水边的春天,洛水是古代著名的河流。
- 马蹄:马的脚步,暗指行者的旅途。
- 怪事:意外的事情,令人惊讶的事件。
- 豫知人:预见的人,能洞察未来的人。
典故解析:
“洛下春”可以理解为洛水流域春天的景象,洛水是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河流,常常出现在诗歌作品中,象征着风雅和文人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婉转、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春天,描写春日的气息与旅途中的感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人生的哲理,诗人在描写春光的同时,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化。开篇以“东风吹送世閒尘”引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舒适,仿佛在说,春风带走了沉重的尘埃,世界变得轻松了。接着“斜日消凝洛下春”则通过斜阳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安宁而又温暖的春日氛围,令人沉醉。
然而,诗的转折出现在“谁料马蹄成怪事”,此处通过“马蹄”这一意象,将旅途与生活的不可预测性结合在一起。旁观者的洞察力也在这里被提及,表明人们在面对不可预知的事件时,往往能保持一种冷静的观察态度。这种对比使整首诗在和谐美好的春天中,隐含着生活的复杂与多变,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之美映衬人生哲理,既有对春日的赞美,又蕴含着对人生起伏的深刻感悟,令人在愉悦中不禁思索生活的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东风吹送世閒尘:春风吹拂,带走世俗的烦恼与尘埃。
- 斜日消凝洛下春:斜阳洒下,温暖了洛水边的春天,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景象。
- 谁料马蹄成怪事:谁能预料到行旅中会发生意外的事情。
- 旁观自有豫知人:旁观的人们自有他们的洞察与预见,显示出一种智慧。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比作清新的气息,带走烦恼。
- 对仗:如“东风”与“斜日”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生活无常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在旅途中对未来的洞察力和智慧,传达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希望与新生。
- 斜日: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马蹄:代表旅行与人生的道路。
- 旁观:象征观察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冬天
- B. 春天
- C. 秋天
-
“斜日消凝洛下春”中的“斜日”指的是什么时候?
- A. 早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谁料马蹄成怪事”中的“怪事”指的是什么?
- A. 预料之中
- B. 意外事件
- C. 普通事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相思》
诗词对比:
- 对比《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加强调了国事与个人的悲哀;而《三次前韵二首》则在春天的美好中探讨人生的复杂,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入门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