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中笑语。万里同依光景住。天水相围。相见无因梦见之。诸儿娟秀。儒学传家渠自有。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下欢声笑语,万里之间都依偎在这光景中。天水相互环绕,见面无缘只能在梦中相见。孩子们都显得娇秀,家中儒学的传承自有其道。自己缝制秋衣,渐渐老去却无人知晓寒意。
注释:
- 月中笑语:指在月光下的欢声笑语,表现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 万里同依光景住:指在万里之遥的地方,人们都共享着这同样的美好光景。
- 天水相围:形容天空和水面交融,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
- 相见无因梦见之: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因缘分不足,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 诸儿娟秀:指家中的孩子们都显得聪慧而娇嫩。
- 儒学传家渠自有:指家族中儒学的传承有其自身的渠道与方式。
- 自作秋衣:形容自己动手缝制秋天的衣服,反映出生活的自给自足。
- 渐老先寒人未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受到了寒意,但周围的人却未必能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魁卿,号山谷,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代表了宋代山水诗的高峰,诗风清新、简练,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黄庭坚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家人的关怀。诗中流露出对亲情的眷恋与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月中笑语》以月光下的欢声笑语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接着,诗人通过“万里同依光景住”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尽管彼此相隔千里,但共同的自然景观让人感到亲切。
“相见无因梦见之”则转向对人际关系的反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缘分的无常,仿佛只有在梦中才能相见,充满了淡淡的惆怅与无奈。接下来的“诸儿娟秀”则展现出诗人对家庭的关爱与对后代的期望,体现出儒家文化的传承。
最后几句“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逐渐衰老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无奈。整首诗在轻松的表面下潜藏着深邃的哲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温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中笑语:引入美好的场景,营造氛围。
- 万里同依光景住: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天水相围:描绘自然景象,增强诗的意境。
- 相见无因梦见之:表达情感的无奈与渴望。
- 诸儿娟秀:展现家庭的美好,寄托希望。
- 儒学传家渠自有:强调文化的传承。
- 自作秋衣:反映生活的自给自足。
- 渐老先寒人未知:感慨时间流逝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中笑语”,形象生动。
- 对仗:使诗句更具韵律感,增强了音乐性。
- 意象:月光、天水等意象强化了诗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际关系、家庭和自然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着温馨与宁静。
- 天水:代表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 秋衣:暗示生活的自给自足与对温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黄庭坚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和谐自然意象是? a) 春花秋月
b) 天水相围
c) 高山流水 -
“相见无因梦见之”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兴奋
答案:
- b) 黄庭坚
- b) 天水相围
- b) 惆怅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黄庭坚《减字木兰花·月中笑语》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均描绘了月光下的情感,但黄庭坚更注重家庭与现实的结合,而苏轼则更多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