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老两和示戏答》
时间: 2025-01-01 15:08: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聘石室碑,小诗委庭下。
颇似山阴写道经,虽与群鹅不当价。
画沙无地觅锥锋,点勘永和书法同。
人言外论殊不尔,勿持明冰照夏虫。
白话文翻译
我想请你到石室(寺庙)去刻碑,然而我的小诗却被搁置在庭院下。
这首诗颇像是山阴的道教经典,虽然与那些群鹅并无相同的价值。
在沙上画画却没有地方去寻找锥子的锋利,
细细品味永和的书法也是一样的。
别人谈论外面的事物却与我不相同,
请不要用明亮的冰来照亮夏天的虫子(不要过于明亮的光芒去照耀那些微弱的生命)。
注释
- 石室:指寺庙,石造的房屋,用于供奉佛教或道教的神灵。
- 山阴:指的是一个地方,这里可能指道教经典的出处。
- 群鹅:用来比喻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或人。
- 画沙:在沙上作画,表示一种无用功。
- 永和:指的是一个书法流派,以其书法风格著称。
- 明冰照夏虫:比喻使用过于强烈的光芒去照射微小的生命,意在表达不应过于张扬或过于关注细小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生于江西,曾任职于多个官职,以其书法造诣和诗词风格闻名。黄庭坚的诗作多以清新自然、气韵生动见长,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黄庭坚的个人经历及其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有关。诗中表达了对文学价值的思考,以及人们对艺术评价的不同看法。
诗歌鉴赏
《吉老两和示戏答》是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丰富意象的诗作。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暗喻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常见的误解与偏见。开头的“欲聘石室碑”表达了对艺术价值的追求,但随即的“我的小诗却被搁置在庭院下”则显示出创作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无奈与困惑。通过对“群鹅”的比喻,黄庭坚传达了一种对当时文人作品的自谦态度,暗示自己尽管努力创作,却未必能与那些被广泛认可的作品相提并论。
诗中使用了“画沙无地觅锥锋”的意象,表现了艺术创作的艰难和无奈。这里的“画沙”象征着徒劳,而“锥锋”则代表着锐利的才华与灵感,却难以寻找。接着提到的“点勘永和书法同”,则是对书法的敬重,表达了对优秀作品的追求。
最后两句则是对外界评价的反思,作者希望人们能以更宽容的眼光看待艺术创作,避免用绝对的标准去评判细微的生命与艺术。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喻等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艺术与生命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欲聘石室碑:表达了希望在寺庙刻碑的愿望,表明对艺术创作的向往。
- 小诗委庭下:反映了自己的作品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 颇似山阴写道经:将自己的作品与经典作品相提并论,显示了自我意识与追求。
- 虽与群鹅不当价:自谦,认为自己的作品与那些被重视的作品并无可比性。
- 画沙无地觅锥锋:形象地表达了创作中面临的挫折和无奈。
- 点勘永和书法同:强调书法的艺术价值,说明作品的品味与水准。
- 人言外论殊不尔:反思他人的评价与自身的理解之间的差异。
- 勿持明冰照夏虫:劝告他人不要用过于苛刻的标准去评价微小的生命与艺术。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画沙”比喻徒劳的创作过程。
- 对比:将自我与他人的评价进行对比,反映出内心的挣扎。
- 隐喻:通过“明冰照夏虫”表达对评价标准的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艺术创作与外界评价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艺术价值的理解与对自我作品的自省。诗人希望人们能够以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艺术,理解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室:象征着传统与文化的承载。
- 山阴:代表着道教文化的深厚背景。
- 群鹅:比喻那些不值得关注的事物。
- 锥锋:象征着才华与灵感的锐利。
- 明冰:象征着过于明亮、苛刻的评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石室”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寺庙
- B. 庭院
- C. 山谷
- D. 河流
-
“画沙无地觅锥锋”中“画沙”比喻什么?
- A. 艺术创作的成功
- B. 徒劳的创作过程
- C. 书法的美丽
- D. 自然的景象
-
“勿持明冰照夏虫”想表达什么?
- A. 不要过于关注细小的事物
- B. 应该用明亮的光照亮一切
- C. 不要忽视微小生命的价值
- D. 关注艺术的细节
答案
- A. 寺庙
- B. 徒劳的创作过程
- A. 不要过于关注细小的事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的诗作,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诗作,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秦观:两位诗人在艺术价值的理解上有所不同,黄庭坚更注重个人感受,而秦观则侧重于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