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竹枝词 其二》

时间: 2024-09-19 22:05:42

士女纷纷到八庄,元宵三日正迎王。

乞糖乞米求多福,一倍还须两倍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士女纷纷到八庄,
元宵三日正迎王。
乞糖乞米求多福,
一倍还须两倍偿。

白话文翻译:

在元宵节的三天里,士人和女子们纷纷来到八庄,热闹地迎接王公贵族。人们乞求糖果和米粮,以求得更多的福气,但所求的祝福往往需要以双倍的代价来偿还。

注释:

  • 士女:指有身份的男子和女子。
  • 八庄:指的是一个地方名,可能是当时的集市或聚集地。
  • 元宵: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乞糖乞米:乞求糖果和米粮,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富裕和幸福的渴望。
  • 倍偿:双倍偿还,暗示所求的福气往往伴随着更多的付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卢德嘉,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变迁的时代,作品常反映民间生活和节庆习俗,风格清新活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宵节期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节日的热情和对生活的期盼,同时也揭示了生活中的代价与付出。

诗歌鉴赏:

《凤山竹枝词 其二》以生动的场景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氛围。诗中“士女纷纷”描绘了人们齐聚于八庄,展现出节日的欢庆气氛,令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息。元宵节是团圆和庆祝的日子,诗人通过“正迎王”一词,暗示了节日的庄重与喜庆。

乞求糖米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但“倍偿”一词则透露出一种对生活现实的思考:求福的背后必然有付出与代价。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欢庆之余,留给人们一种深思的余韵。

通过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诗人将节日的欢乐与生活的真实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情感深度与社会观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士女们欢聚一堂,形成了生动的画面。
    • 第二联通过“正迎王”的表达,强调了节日的尊贵与重要性。
    • 第三联反映了人们对福气的渴求,展现了人们的企图心。
    • 最后一联则揭示了人生的真实,福气的获得需要付出代价,给人以警示。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乞糖乞米”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夸张:乞求“双倍偿”夸大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暗含深意。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节日的欢庆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生活中的代价与付出。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士女:象征着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热情。
    • 八庄:象征着节日的聚集地,体现了人们的团结与欢乐。
    • 糖米: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幸福的渴望。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清明节
      • D. 端午节
    2. 诗人提到乞求什么?

      • A. 钱财
      • B. 糖和米
      • C. 食物
      • D. 祝福
    3. 诗中提到的“倍偿”指的是什么?

      • A. 债务
      • B. 付出与代价
      • C. 祝福
      • D. 确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元宵》——王安石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元宵》同样描绘了节日的热闹,但更侧重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而卢德嘉则通过乞求与偿还的对比,强调了生活的现实与代价。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华诗词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