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节行边春正浓,
边头壮士簸旗红。
何当平贼携诸吏,
径上高寒翦翦风。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正浓的边境上,玉节飘扬,
边疆的勇士们挥舞着红色的旗帜。
何时能平定盗贼,带着官员们,
直接走上那高寒之地,迎着凛冽的风。
注释:
- 玉节:古代的玉制节令,象征着权威和节令,常用于军事。
- 边头:边疆的前线,指的是边防的最前方。
- 壮士:勇敢的士兵,通常指那些在战场上拼杀的战士。
- 簸:挥动、摇动,这里指挥舞。
- 贼:指盗贼、敌人。
- 携诸吏:带着各级官吏。
- 径:直接、顺着。
- 高寒:形容高处的寒冷。
- 翦翦风:形容凛冽、刺骨的风。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平贼”与“边疆”的背景可以联系到历史上多次边境冲突和对国家安全的关切,强调了边防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君德,号容斋,宋代诗人,政治家,擅长诗歌和散文。他的诗风质朴,关注时事,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宋代边疆战事频繁的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安危、边境安全的关注与期待,体现了士人对国家的责任感。
诗歌鉴赏:
《和李校书沐川三绝》以鲜明的边塞风景和战士的豪情壮志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渴望和对士人责任的思考。首句“玉节行边春正浓”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边疆的军事气氛,给人一种生动的对比感。士兵们在红色旗帜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英勇,仿佛在为国家而战,生机与紧迫感交织在一起。中间的“何当平贼携诸吏”,更是直接抒发了对平定盗贼、恢复和平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最后一句“径上高寒翦翦风”则将画面推向高寒的边疆,强调了战斗的艰辛和壮士们的勇敢无畏,意象深远而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玉节行边春正浓:指在边疆的春天,玉制的节令随风飘扬,暗示着这是一种军令的象征,富有生机。
- 边头壮士簸旗红:描绘边疆的士兵挥舞着红色的旗帜,展现出他们的勇敢和热情。
- 何当平贼携诸吏:直接表达了希望能够平定盗贼,恢复和平的愿望,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宁的关注。
- 径上高寒翦翦风:将读者带到高寒的边疆,寒风凛冽,象征着战争的艰苦与士兵的坚韧。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壮士”和“诸吏”,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通过“玉节”、“红旗”、“高寒”等词汇,营造出强烈的边塞气氛。
-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对边疆安宁的向往,以及对勇士们捍卫国家的赞美,反映出深沉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 玉节:象征着军令和权威。
- 红旗:象征着士兵的勇气与热血。
- 高寒:象征着边疆的艰苦环境,突出士兵的坚毅和不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壮士”指的是? A. 文人
B. 勇敢的士兵
C. 老百姓
D. 官员 -
“翦翦风”形容的是哪种天气状况? A. 温暖的春风
B. 凛冽的寒风
C. 和煦的阳光
D. 暴风骤雨 -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财富
B. 和平
C. 名声
D. 远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苍苍云海间”,与本诗的边塞意象形成对比,前者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而后者则强调了士兵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魏了翁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