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音》

时间: 2025-01-01 18:11:25

危弦度曲汎孤钩,一世知音未易求。

直把将雏为陌上,主人犹复自摇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危弦度曲汎孤钩,一世知音未易求。直把将雏为陌上,主人犹复自摇头。

白话文翻译:

高悬的琴弦奏出曲调,孤独的钓钩在水中漂浮。一生中找到知音是多么不易。即使将幼鸟带到路上,主人依然自顾自地摇头。

注释:

  • 危弦:高悬的琴弦,形容琴声高亢。
  • 度曲:奏出曲调。
  • 汎孤钩:孤独的钓钩在水中漂浮。
  • 知音:指理解自己的人,源自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 将雏:带着幼鸟。
  • 陌上:路上。

典故解析:

  • 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后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感叹自己才华未被世人所识,知音难寻的情况下创作的。通过琴弦和钓钩的意象,表达了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危弦度曲”和“汎孤钩”两个意象,描绘了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首句以高悬的琴弦奏出曲调,暗示了作者内心的激昂和期待,而孤独的钓钩则象征了作者在现实中的孤立无援。后两句通过“一世知音未易求”直接表达了知音难寻的感慨,而“直把将雏为陌上,主人犹复自摇头”则进一步以带着幼鸟却无人理解的情景,加深了这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危弦度曲汎孤钩:高悬的琴弦奏出曲调,孤独的钓钩在水中漂浮。这里通过琴弦和钓钩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 一世知音未易求:一生中找到知音是多么不易。这里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的渴望。
  • 直把将雏为陌上:即使将幼鸟带到路上。这里通过带着幼鸟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情感。
  • 主人犹复自摇头:主人依然自顾自地摇头。这里通过主人的摇头,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危弦”和“孤钩”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奈。
  • 拟人:通过“主人犹复自摇头”的拟人手法,赋予了主人情感,加深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知音难寻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通过琴弦和钓钩的意象,以及带着幼鸟却无人理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危弦:高悬的琴弦,象征着作者内心的激昂和期待。
  • 孤钩:孤独的钓钩,象征着作者在现实中的孤立无援。
  • 将雏:带着幼鸟,象征着作者的孤独和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危弦”指的是什么? A. 高悬的琴弦 B. 危险的琴弦 C. 断裂的琴弦 D. 低垂的琴弦

  2. 诗中的“知音”源自哪个典故? A.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B. 孔子与颜回的故事 C. 孟子与梁惠王的故事 D. 老子与庄子的故事

  3. 诗中的“将雏”指的是什么? A. 带着幼鸟 B. 带着幼苗 C. 带着幼子 D. 带着幼犬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表达了作者对知音难寻的感慨。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无奈。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与宋祁《和音》:两首诗都表达了知音难寻的感慨,但王之涣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而宋祁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宋代文学史》
  • 《宋祁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