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

时间: 2024-12-29 20:22:14

杖藜随水转东冈,兴罢还来赴一床。

尧桀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杖藜随水转东冈,
兴罢还来赴一床。
尧桀是非时入梦,
固知余习未全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手持拐杖,沿着水流来到东边的山冈,休息之后又回到床上。梦中又想起了尧和桀的是非,心里明白我对那些往事的习惯仍然没有完全忘记。

注释

  • 杖藜:拐杖,通常用蔺草或竹子制成,象征着年老体衰。
  • 随水转东冈:随着水流转向东边的山冈,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自然景象。
  • 兴罢还来赴一床:这里的“兴罢”指的是休息或结束,回到床上表示放松或休闲。
  • 尧桀:尧是中国古代的明君,桀是暴君,二者的对比代表了历史上不同的治国理念。
  • 固知余习未全忘:表示诗人心中明白自己对历史的教训仍然没有完全忘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榆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致力于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杖藜》创作于王安石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诗中反映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杖藜》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往事的追忆。王安石通过“杖藜随水转东冈”的意象,描绘了他在晚年时光的悠闲场景,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归于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景象与“兴罢还来赴一床”的舒适感形成对比,暗示了尽管身体的衰老无法避免,但内心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思考却依然活跃。

诗中提到的“尧桀”二人,代表着历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反映诗人对过往的深刻思考。尧的贤明与桀的暴虐,象征了历史的教训,而“固知余习未全忘”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这些教训的铭记与感慨。

整首诗情感丰沛,意象鲜明,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邃与智慧,让读者在自然的幽静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杖藜随水转东冈:使用自然景物来引入,表现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
  2. 兴罢还来赴一床:表达诗人的生活节奏,虽然年迈,但依旧享受生活的乐趣。
  3. 尧桀是非时入梦:提到历史人物,激发人对治国理政的思考,暗示对政治的关注。
  4. 固知余习未全忘:自省的情感,指出对历史教训的铭记,反映出诗人的智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兴罢”和“还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以“杖藜”和“水”作为意象,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藜:象征年老和衰退,表现诗人的生活状况。
  • :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生命的无常。
  • 尧桀:象征历史的教训,反映对治国理政的哲理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杖藜》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安石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尧桀”指的是:

    • A. 两位著名诗人
    • B. 两位历史人物
    • C. 两个地方
    • D. 两种植物
  3. 诗中“杖藜”象征什么意思?

    • A. 年轻
    • B. 繁荣
    • C. 年老和衰退
    • D. 富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王安石的《杖藜》更注重历史的反思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