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

时间: 2024-10-16 19:57:43

匠氏构明堂,百材入斤斧。

傥非豫章栋,冗长亦焉取。

英英范与苏,器识兼文武。

胡为先一州,不用作霖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

匠氏构明堂,百材入斤斧。
傥非豫章栋,冗长亦焉取。
英英范与苏,器识兼文武。
胡为先一州,不用作霖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慨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诗中提到工匠建造宏伟的殿堂,使用了百种材料和工具,意指创造需要丰富的资源和才能。诗人暗示,若不是豫章的栋梁,纵使材料再多也显得冗长无用。接着提到英才如范仲淹与苏轼,他们不仅有文采而且有武略,说明人才的全面素质对国家的重要性。最后,诗人感慨为何要在一州之地中优先选择,似乎对地方治理和时局的思考。

注释:

  • 匠氏:工匠的意思,这里指建造者。
  • 明堂:古代用于举行祭天等大典的建筑,象征着宏伟的事业。
  • 豫章:指江西的豫章,常用以比喻英才辈出之地。
  • 冗长:冗余、繁琐的意思。
  • 英英:形容才华出众的人。
  • 范与苏:指范仲淹和苏轼,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人。
  • 器识:才能和见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因其词风婉约而与苏轼等人齐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细腻,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次韵邢敦夫秋怀十首》创作于北宋时期,正值社会变革之际,士人们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诗中通过对工匠、人才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及对历史文化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工匠精神和英才的赞颂,表现了秦观对社会与文化的深刻理解。开篇描绘了工匠构建明堂的情景,显示出创造力的伟大和必要。紧接着,诗人借用历史人物范仲淹与苏轼,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指出他们不仅有文学才华,还有军事才能,表现出对全能型人才的推崇。

诗歌中“胡为先一州”的提问,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与社会的思考,似乎在质疑地方治理的优先级。这种思考与个人的抱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自身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运用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主题思想更加突出,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诗人在表现对秋天的感怀的同时,实际上是在探讨更为深刻的社会与人文问题,让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色的同时,也引发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匠氏构明堂:工匠正在建造华丽的殿堂,强调了创造的过程。
  2. 百材入斤斧:使用了多种材料与工具,象征着多元的才能与资源。
  3. 傥非豫章栋:如果不是豫章的栋梁之材,暗示人才的稀缺与重要性。
  4. 冗长亦焉取:即使材料再多,若无才干,也只是冗余。
  5. 英英范与苏:称颂历史上才华出众的人物。
  6. 器识兼文武:强调人才的多样性,既有文学素养,又有军事才能。
  7. 胡为先一州:质疑为何地方治理的优先次序,与治理理念有关。
  8. 不用作霖雨:对当时政局的无奈和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器识兼文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强调了人才的多元与重要性。
  • 暗喻:以工匠与殿堂象征创造力与社会责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传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和对未来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堂:象征着理想与伟大的事业。
  • 百材:代表人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英英:象征着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工匠是指什么? A. 农民
    B. 建筑师
    C. 文人
    D.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英英”指的是历史上的

  3. 判断题:诗人认为多种材料和工具可以弥补人才的不足。 (对/错)

答案:

  1. B
  2. 范仲淹,苏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展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秋天的意象相呼应。

诗词对比:

  • 对比秦观与苏轼的诗作,秦观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抒发,而苏轼则更具豪放的气魄。两者在秋天的描写中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