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礼经三百鬓毛班,追述先儒伯仲间。
谁请尚书重给札,尽抄遗稿入名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礼仪经典已有三百篇,白发苍苍的我仍在追忆先贤的教诲。是谁请尚书重写文札,竟然将遗留下来的手稿全部抄录到名山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礼经:指古代的礼仪经典,强调伦理道德。
- 三百:这里泛指数量庞大,实际指的是礼经的篇幅。
- 鬓毛班:形容头发花白,鬓发斑白。
- 尚书:古代官名,指负责文书的官员。
- 重给札:再次给予文书。
- 遗稿:遗留下来的手稿。
- 名山:指著名的山,象征高尚的志向。
典故解析
- 先儒伯仲:提到的先贤可能是孔子及其弟子,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名山:在中国文化中,名山常用于象征学问与志向,许多文人选择在名山隐居或创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白,号淮海,宋代著名词人,与苏轼、李清照等并称。其词风婉约清丽,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挽词是为悼念陈用之而作,陈用之是一位有名的学者。诗中展现了对学问的尊重以及对先贤的追忆,反映了作者对知识与道德的追求。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已故学者的怀念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开头以“礼经三百”引入,显示出对礼仪经典的崇敬,接着提到“鬓毛班”,不仅暗示了作者的年迈和对过去的回忆,也折射出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中间几句提到“尚书重给札”,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仿佛在呼唤后人继续传承这些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最后“尽抄遗稿入名山”,则展现了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之美,强调了书籍与知识在名山大川中所象征的高尚与永恒。整首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了对学术的尊重和对传统的追忆,情感真挚而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礼经三百鬓毛班:以“礼经”引入,强调古代礼仪的重要性,表露出对经典的尊重,同时“鬓毛班”则暗示年岁已高,思绪万千。
- 追述先儒伯仲间:追忆先贤的教诲,表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 谁请尚书重给札:发问式的表达让人思考,暗示对文化传播者的期待。
- 尽抄遗稿入名山:表明对知识的尊重与珍视,遗稿的抄录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比喻:用“名山”比喻高尚的志向与学术的追求。
- 拟人:通过“谁请”使文化传承有了情感的寄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对学术的尊重、对先贤的怀念,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期待,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礼经:象征道德与伦理的经典。
- 鬓毛班:象征年岁与智慧的积累。
- 名山:象征文化的传承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礼经”指的是什么?
A. 书法经典
B. 古代的礼仪经典
C. 医学经典
D. 农业经典 -
诗中提到的“尚书”是什么职位?
A. 负责兵器的官员
B. 负责文书的官员
C. 负责财政的官员
D. 负责祭祀的官员 -
诗中“尽抄遗稿入名山”表达了什么含义?
A. 文化的消失
B. 对知识的珍视与传承
C. 对山的向往
D. 对遗忘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 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贺铸
- 《如梦令》 - 李清照
诗词对比
- 《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展现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理想的追求,但在情感上更为豪迈。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展现了更为细腻的情感,关注在爱与美的体验上。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秦观的风格更为内敛,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度与情感的真挚。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秦观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