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安州冕行寄传师》

时间: 2025-01-14 00:57:01

投暮安州北,苍烟乱眼昏。

茅茨人外路,砧杵月边村。

野水飞云薄,空林噪雀繁。

几人堪此乐,逢客莫轻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暮安州北,苍烟乱眼昏。
茅茨人外路,砧杵月边村。
野水飞云薄,空林噪雀繁。
几人堪此乐,逢客莫轻论。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我来到安州北边,眼前的苍茫烟雾让人感到迷茫。
茅草屋的人家在路的外面,村子里传来砧板和杵声,月光洒在村庄上。
野外的水流与云彩交融,空旷的森林中鸟儿叫得热闹。
几个人能享受这样的乐趣呢?遇到客人时可不要轻言讨论。

注释:

  • 投暮:傍晚时分,指日落时分。
  • 苍烟:指青灰色的烟雾,形容天色昏暗。
  • 茅茨:茅草屋,指乡村的简陋住所。
  • 砧杵:砧板和杵,指农村磨豆或打米的声音。
  • 飞云:形容云彩轻薄飘动。
  • 噪雀:鸟鸣声,形容森林中鸟儿叫得热闹。
  • 几人堪此乐:指在此环境中,有多少人能够享受这样的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北宋词人、诗人,擅长词,尤其以婉约派见长。他的作品情感细腻,常描写生活的细节和自然景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州,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情感,并表达了对悠闲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反思。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或许在此寻求内心的平静。

诗歌鉴赏:

《次韵安州冕行寄传师》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的诗作,展现了秦观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深刻观察。开篇“投暮安州北”,直接引入诗人的地理位置和时间背景,给人一种即将入夜的静谧感。接着“苍烟乱眼昏”,通过描绘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诗中描绘的“茅茨人外路,砧杵月边村”,不仅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还通过砧杵的声音暗示了生活的繁忙与艰辛。这里的自然与人文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野水飞云薄,空林噪雀繁”,描绘了辽阔的自然景观,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人在此刻流露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几人堪此乐,逢客莫轻论”,表达了对真正享受生活的人的珍惜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乡村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体现了秦观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投暮安州北:傍晚时分的安州北边,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2. 苍烟乱眼昏:昏暗的烟雾使人感到迷惑,反映出一种无奈与孤独。
  3. 茅茨人外路:乡村的茅草屋外是通往村子的道路,暗示生活的简朴。
  4. 砧杵月边村:村子里传来的声响,表现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5. 野水飞云薄:描绘自然景色,体现出一种飘逸的美感。
  6. 空林噪雀繁:鸟鸣声响,生动地表现出乡村的生机与活力。
  7. 几人堪此乐:反思在这宁静环境中,能够享受生活的有多少人。
  8. 逢客莫轻论:呼吁在遇到客人时,不要轻易谈论生活与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苍烟”形容天色,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砧杵月边村”与“野水飞云薄”,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如“噪雀繁”,使自然景象更具活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体现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苍烟:象征着人世的迷惘与无奈。
  2. 茅茨:代表着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
  3. 砧杵:象征着勤劳与生活的真实。
  4. 飞云:象征着自由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5. 噪雀: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苍烟乱眼昏”中的“苍烟”指的是: A. 青色的烟雾
    B. 灰色的烟雾
    C. 黑色的烟雾
    D. 红色的烟雾

  2. “几人堪此乐”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生活的满足
    B. 对享受生活的反思
    C. 对他人的羡慕
    D. 对未来的憧憬

  3. 该诗的主题主要围绕: A. 乡村的美丽景色
    B. 生活的忙碌与艰辛
    C. 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感慨。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乡土情怀。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次韵安州冕行寄传师》: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更直接抒情,而秦观则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引发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