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悃愊汉循吏,咨询周使臣。
知心三坐主,报国两门人。
綵绣方趋户,丝麻已在身。
至今寒食路,孺慕镇如新。
白话文翻译:
忠诚诚实的汉朝循吏,向周朝的使臣请教。
知心的三位主公,报国的两位门徒。
华丽的绣花衣服方才走到门口,丝麻的衣物已经穿在身上。
直到今天的寒食节,怀念的情感依然如新。
注释:
- 悃愊:指忠诚和诚实。
- 循吏:指循规蹈矩的官吏,形容为官清白。
- 咨询:请教、询问。
- 周使臣:指周朝的使者或官员。
- 知心:指非常了解和亲近的人。
- 三坐主:可能指三位主君。
- 报国:指为国家效劳或贡献。
- 两门人:指两位门徒或学生。
- 綵绣:指华丽的绣花。
- 寒食路:指寒食节的习俗,纪念介子推。
- 孺慕: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
典故解析:
寒食节源于介子推的故事,介子推为了保护晋国的太子而隐退,后来为了纪念他,人们在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诗中提到寒食路,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君贞,号白云,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在宋代,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影响了士人的心态,魏了翁在此背景下创作了《张运判》,表达对历史人物和忠诚精神的追思,体现了士人对于国家和理想的关注。
诗歌鉴赏:
《张运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忠臣良吏的崇敬和对历史的反思。首句以“悃愊汉循吏”开篇,直接指出了诗人对汉朝清官的赞美,展现了他对理想官吏的向往。接着,诗人以咨询周使臣为线索,暗示了历史的延续与传承,强调了忠诚与智慧的结合。
第三句“綵绣方趋户,丝麻已在身”,用华丽与朴素的对比,表达了对当时士人生活的思考,或许暗示着士人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抉择。最后一句“至今寒食路,孺慕镇如新”将个人情感与历史传统结合,表达了对忠诚精神的永恒追求和对先人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历史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感慨,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悃愊汉循吏:表现出对汉代清官的尊重,强调忠诚与正直。
- 咨询周使臣:表明对知识与智慧的渴望,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 知心三坐主:可能指对三位明君的追忆,突出忠臣对主君的忠心。
- 报国两门人:说明忠诚的传承,强调门徒的责任感。
- 綵绣方趋户:描绘士人的外在生活,表现出对华丽生活的向往。
- 丝麻已在身:象征着质朴与真实,反映社会的多样性。
- 至今寒食路:强调历史的延续,体现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
- 孺慕镇如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传达出怀旧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在“綵绣”与“丝麻”的对比中,展现出不同的生活状态。
- 隐喻:通过“寒食路”隐喻对忠诚与传统的追求。
- 排比:诗中对历史人物的提及形成排比,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本诗围绕忠诚、历史与传承的主题,表现了对理想官吏的崇敬和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体现出士人对国家和理想的关注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汉循吏:象征忠诚与清白。
- 周使臣:代表智慧和历史的传承。
- 寒食路:象征对传统的尊重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作者魏了翁属于哪个朝代?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寒食路”指的是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寒食节
D. 春节 -
诗中提到的“知心三坐主”是指什么?
A. 三位亲友
B. 三位明君
C. 三位门徒
D. 三位文人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静夜思》 - 李白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魏了翁的《张运判》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对历史和情感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忠诚精神的追求,后者则强调对故乡和亲情的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宋诗选》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