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时间: 2024-09-19 22:04: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葛长庚 〔宋代〕
一个奇男子,万象落心胸。学书学剑,两般都没个成功。要去披缁学佛,首下一拳轻快,打破太虚空。末后生华发,再拜玉清翁。二十年,空挫过,只飘蓬。这回归去,武夷山下第三峰。住我旧时庵子,碗水把柴升米,活火煮教浓。笑指归时路,弱水海之东。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位奇妙的男子,胸怀万象,却无法有所成就。他学习书法和剑术,但都没有成功。于是他决定披上僧袍去学佛,轻轻一拳打破了虚空。最终,他已经白发苍苍,向玉清翁行礼。二十年来,他白白磨砺,只像一片飘荡的蓬草。这次我回去,武夷山下的第三峰,住进我昔日的小庵,碗水煮米,活火教我浓缩。笑着指向回家的路,弱水在海的东边。
注释
- 奇男子:指的是富有才华或特立独行的人。
- 缁:黑衣,古代僧侣所穿的衣服。
- 玉清翁:道教中的尊称,指代道教的高人或神仙。
- 武夷山:著名的山脉,位于福建省。
- 弱水:古代神话中的水,象征着难以渡过的障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长庚,宋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葛长庚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之际,表达了他对成功与失败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诗中以个人经历为背景,探讨了成功与失败的意义。开篇便以“一个奇男子”自喻,展示了他胸怀万象的理想与追求,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学书学剑,两般都没个成功”的失落与无奈。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的“披缁学佛”意指他对佛教的向往与追求,象征着一种精神的解脱与超越。而“打破太虚空”则暗示了他对虚无的反抗与突破,显示了他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真理与自由的执着。
“再拜玉清翁”则体现了对高人或智者的尊敬,暗示着他在追寻真理过程中的谦卑与盼望。接下来的“二十年,空挫过,只飘蓬”,不仅是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总结,也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最后,诗人选择归隐于“武夷山下第三峰”,回归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表现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满足,最终以“笑指归时路,弱水海之东”结束,象征着他对人生方向的清晰与坚定。
整首诗在情感上交织了失落、反思、向往与宁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个奇男子,万象落心胸。”:自我介绍,表达内心的广阔与理想。
- “学书学剑,两般都没个成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表现出对自己未能实现的遗憾。
- “要去披缁学佛,首下一拳轻快,打破太虚空。”:表达对精神追求的向往与努力。
- “末后生华发,再拜玉清翁。”:对智者的敬仰,暗示年岁渐长的感慨。
- “二十年,空挫过,只飘蓬。”:总结人生的无奈与漂泊。
- “这回归去,武夷山下第三峰。”:选择归隐,回归自然。
- “住我旧时庵子,碗水把柴升米,活火煮教浓。”: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简单。
- “笑指归时路,弱水海之东。”:明确了回归的方向与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飘荡的蓬草,生动形象。
- 对仗:如“学书学剑,两般都没个成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如“笑指归时路”,使诗句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与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奇男子:象征理想与追求。
- 武夷山:代表隐逸与自然。
- 玉清翁:象征智慧与理想的追寻。
- 弱水:象征艰难与人生的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奇男子”指代何人?
- A. 诗人自己
- B. 另一位诗人
- C. 历史人物
-
“二十年,空挫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成功的喜悦
-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C. 对金钱的追求
-
诗中提到的“武夷山”象征什么?
- A. 繁华的城市
- B. 隐逸与宁静的生活
- C. 追求名利的地方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葛长庚的《水调歌头》更注重内心的反思与哲理的探讨,而李白则更强调自然的雄伟与个人的豪情。两者在意象上都有山水的描绘,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美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