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

时间: 2025-01-17 09:59:09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白话文翻译:

朦朦胧胧的秦地云彩,天际显得淡淡的,新年景象已经进入了中年。
情感丰富却最恨花朵无言,愁苦破灭之后才知道酒才是解忧的良药。
苔藓的绿色覆盖了墙壁,寻找旧居,雨声一夜唤起对春天田野的回忆。
衰老和迟缓让我自喜于增添诗歌的学问,更将之前的题目改为对联。

注释:

  • 漠漠:形容朦胧的样子。
  • 秦云:指的是秦地的云,特指陕西地区。
  • 新年景象:指的是新一年的到来。
  • 花无语:花开却没有言语,表达情感的无奈。
  • 酒有权:酒能够解愁,具有权威的地位。
  • 苔色满墙:苔藓的颜色遍布墙壁,暗示岁月的流逝。
  • 故第:旧居所,指作者曾经生活的地方。
  • 春田:春天的田野,代表生机与回忆。
  • 衰迟:年岁渐长,衰老逐渐来临。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秦云”可以追溯到古代诗人的描写,秦地是历史悠久的地方,常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中提及的酒则是古代文人用以解忧、激发灵感的象征,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领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谷,唐代诗人,字阜,号隐居。其诗风清新脱俗,常常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情感细腻,意象丰富。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郑谷中年时期,时代背景是唐代盛世,文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往往蕴含于诗歌中。作者在诗中思索岁月的流逝,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中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开篇的“漠漠秦云淡淡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似乎在暗示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无奈与思索。随着“新年景象入中年”的转折,诗人将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

“情多最恨花无语”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感情上的无奈与困惑,花虽开但无言,正如生活中的许多情感,常常难以言表。而“愁破方知酒有权”则转而引出对酒的依赖与解愁的寄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在后面的描写中,苔色满墙与雨声一夜的意象交织,唤起了诗人对故乡与青春的追忆,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与对过往的怀念。最后,诗人以“衰迟自喜添诗学”结束,展现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时光荏苒,但诗歌仍是他心灵的寄托。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漠漠秦云淡淡天:描绘了一幅朦胧的自然画面,营造了诗人内心的沉静。
    • 新年景象入中年:时光流逝,诗人感叹新年已至中年,寓意人生的变化。
    • 情多最恨花无语:内心情感丰富,却又无法用言语表达,感到遗憾。
    • 愁破方知酒有权:在愁苦中,才体会到酒的解忧功能。
    • 苔色满墙寻故第:苔藓覆盖的墙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旧居的寻觅充满回忆。
    • 雨声一夜忆春田:雨声勾起对春天田野的怀念,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 衰迟自喜添诗学:年老虽然迟缓,但依然乐于学习与创作诗歌。
    • 更把前题改数联:不断创新与改进,体现了诗人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比作解愁的良药,生动形象。
    • 对仗:前两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对青春的怀念,以及在中年阶段的思考与自我安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意象分析:

  • 秦云:象征故乡、历史与文化,承载着诗人的情感。
  • :象征美好与情感,但同时也代表着无言的遗憾。
  • :解忧的象征,展现出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安慰的方式。
  • 苔色: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痕迹。
  • 雨声:代表自然的声音,唤起对过往的思考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秦云”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云彩?

    • A. 江南
    • B. 秦地
    • C. 北方
    • D. 西域
  2. 诗人对“花无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遗憾
    • C. 愤怒
    • D. 无所谓
  3. “酒有权”是指什么?

    • A. 酒的价值
    • B. 酒能解愁
    • C. 酒的种类
    • D. 酒的价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与李白《将进酒》对比,郑谷的诗更显内敛,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奔放的个性。两首诗都探讨了酒的意义,但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则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