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通州》

时间: 2025-01-06 12:34:48

淮水淮山阻且长,孤臣性命寄何乡。

只从海上寻归路,便是当年不死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淮水淮山阻且长,
孤臣性命寄何乡。
只从海上寻归路,
便是当年不死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淮水和山川阻隔遥远,我这个孤独的臣子性命寄托在哪个地方呢?我只能从海上寻找归路,这样才能回到当年没有死去的地方。

注释:

  • 淮水淮山:指的是淮河及其周边的山脉,象征着地理上的阻隔。
  • 孤臣:指孤独的臣子,表达了诗人处于困境中的孤独感。
  • 性命寄何乡:自己的人生安身何处,忧虑无处归宿。
  • 海上寻归路:通过海路寻找回家的路,传达出对归属的向往。
  • 不死方:指的是当年未死之时,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典故解析:

诗中“当年不死方”可能暗指历史上的某些事件或人物,表达出对往昔的追忆与感慨。文天祥在南宋时期,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悲惨背景,诗中渗透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山谷,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在国破之时,坚决抵抗外敌,最终被俘而死,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

创作背景:

《发通州》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文天祥抵抗元军之际。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发通州》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表达了对自己身世的迷茫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淮水和淮山的长远阻隔,象征了他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与无奈,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尤其是“孤臣性命寄何乡”,这种无助感令人心痛,表明了他在国家破碎、家园离散的背景下,内心的惆怅与愁苦。

“只从海上寻归路”则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渴望,尽管现实艰难,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一条回归的路。这种坚持与希望为整首诗注入了强烈的情感。最后一句“便是当年不死方”更是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追寻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理想和信仰的不屈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情感深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个人的悲剧感,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淮水淮山阻且长:描绘出遥远的自然景象,暗示着阻隔与距离。
  2. 孤臣性命寄何乡:表达了内心对归属的迷惘,孤独的臣子无法找到归宿。
  3. 只从海上寻归路:通过海洋寻找归路,展现出希望与努力。
  4. 便是当年不死方: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淮水淮山”和“孤臣性命”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的和谐美。
  • 象征:淮水和海上归路象征着阻隔与希望,使情感更加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体现了文天祥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在困境中对理想与归属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水淮山:象征着阻隔与无奈。
  • 孤臣:代表着孤独与无助。
  • 海上归路:象征着希望与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地理元素是?

    • A. 黄河
    • B. 淮水
    • C. 长江
    • D. 珠江
  2. “孤臣性命寄何乡”中的“孤臣”指的是?

    • A. 文人
    • B. 帝王
    • C. 士大夫
    • D. 诗人自己
  3. 诗中“只从海上寻归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无望
    • B. 绝望
    • C. 希望
    • D. 迷茫

答案:

  1. B
  2. D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过零丁洋》——文天祥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文天祥的《发通州》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但文天祥更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陆游则在孤独中更显出无奈与感慨,情感基调略显消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