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时间: 2025-01-20 00:45:28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

更忍向、笛中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少年游 杨亿 〔宋代〕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白话文翻译: 江南的时节,水面朦胧,云层淡薄,雪花飘满了前村。在千寻高的翠绿山岭上,一枝花儿散发着芳香,遥远地寄给了归乡的人。寿阳的妆容完成后,展现出冰清玉洁的姿态,真实地描绘出天真的美。不经意间,风雨又纷纷而至。更难以忍受的是,从笛声中传来的哀愁。

注释:

  • 江南节物:指江南地区的时节和景物。
  • 水昏云淡:形容水面朦胧,云层淡薄。
  • 飞雪满前村:雪花飘满了前村。
  • 千寻翠岭:形容山岭非常高,翠绿。
  • 一枝芳艳:一枝花儿散发着芳香。
  • 迢递寄归人:遥远地寄给了归乡的人。
  • 寿阳妆罢:寿阳的妆容完成后。
  • 冰姿玉态:形容女子冰清玉洁的姿态。
  • 的的写天真:真实地描绘出天真的美。
  • 等闲风雨又纷纷:不经意间,风雨又纷纷而至。
  • 更忍向笛中闻:更难以忍受的是,从笛声中传来的哀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约1000-1048),字子安,号东篱,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江南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此诗描绘了江南冬日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归乡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杨亿在江南任职期间,通过对江南冬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远方归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南冬日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水昏云淡、飞雪满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的“千寻翠岭,一枝芳艳”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隐喻了对归乡人的深切思念。后文的“寿阳妆罢,冰姿玉态”则通过女子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美感与纯洁。结尾的“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则抒发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使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开篇点明地点和时节,通过“水昏云淡”描绘出江南冬日的朦胧美。
  • “飞雪满前村”:进一步以飞雪点缀,增添了冬日的寒冷与静谧。
  •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用高耸的翠岭和芳香的花朵,象征着对归乡人的思念。
  • “迢递寄归人”:直接表达了对远方归人的期盼。
  •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通过女子的妆容和姿态,展现了纯洁与美丽。
  • “的的写天真”:强调了这种美的真实与自然。
  • “等闲风雨又纷纷”:以风雨的突然来临,暗示了时光的无常和人生的变迁。
  • “更忍向笛中闻”:通过笛声的哀愁,加深了诗中的忧郁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千寻翠岭”比喻山岭的高大,“一枝芳艳”比喻花朵的美丽。
  • 拟人:如“水昏云淡”赋予水和云以人的情感状态。
  • 对仗:如“飞雪满前村”与“千寻翠岭”形成空间上的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冬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归乡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中的自然景物和女子形象,共同构建了一种静谧而忧郁的美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 水昏云淡:描绘江南冬日的朦胧美。
  • 飞雪满前村:增添了冬日的寒冷与静谧。
  • 千寻翠岭:象征着高远和思念。
  • 一枝芳艳:代表着美丽和纯洁。
  • 寿阳妆罢:展现了女子的冰清玉洁。
  • 笛中闻:传递了哀愁和忧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千寻翠岭”比喻了什么? A. 山岭的高大 B. 花朵的美丽 C. 女子的纯洁 D. 笛声的哀愁

  2. 诗中的“寿阳妆罢”指的是什么? A. 女子的妆容 B. 山岭的景色 C. 笛声的哀愁 D. 飞雪的景象

  3. 诗中的“更忍向笛中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郁 C. 愤怒 D. 惊讶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描绘江南景色,表达了对远方人的思念。
  • 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对比:

  • 杨亿的《少年游》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描绘了江南景色,但杨亿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归乡人的思念,而苏轼的诗则更多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宋代文学史》: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杨亿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