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令》

时间: 2024-12-29 20:03:03

桃花扇底歌声杳。

愁多少。

便觉道花阴闲了。

因甚不归来,甚归来不早。

满院飞花休要扫。

待留与、薄情知道。

怕一似飞花,和春都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花扇底歌声杳。愁多少。便觉道花阴闲了。因甚不归来,甚归来不早。满院飞花休要扫。待留与薄情知道。怕一似飞花,和春都老。

白话文翻译:

桃花扇下的歌声已经消散,愁苦多少呢?只觉得这桃花的阴影显得闲适了。为什么你不回来,回来为何又不早?满院的飞花不必去扫,留着让那些薄情的人知道。怕是会像这飞舞的花瓣一样,春天也会随之老去。

注释:

  • 桃花扇:指的是桃花树下的扇子,象征着温柔和美好。
  • :深远、消失的意思。
  • 愁多少:愁苦的程度有多深。
  • 花阴:花的阴影,象征安静和闲适。
  • 薄情:指感情淡薄的人。
  • 飞花:飘落的花瓣,象征时间的流逝,春天的短暂。

典故解析:

“桃花扇”出自《桃花扇》一剧,象征着青春、美丽与爱情的短暂与易逝。诗中提到的飞花,也常用以比喻青春易逝、时光飞逝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字浩然,号白云,南宋词人,善于用词,作品多描绘个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观。他的词风清新,情感细腻,擅长表现爱情的婉约与柔情。

创作背景:

《珍珠令》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张炎通过作品表达对爱情的思考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珍珠令》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感叹,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与对时光无情的感慨。开头以“桃花扇底”的宁静场景引入,营造出一种柔和而略显忧伤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推进,愁苦的情感愈发浓烈,尤其是“待留与薄情知道”,既表达了对爱人离去的无奈,也暗含了对薄情人的不满。最后一句“怕一似飞花,和春都老”,更是将青春与爱的短暂比作飞花,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对时光的珍惜。这首词的情感真挚,字句生动,充分展现了张炎的艺术风格与深邃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桃花扇底歌声杳:桃花树下的歌声远去,暗示着美好与欢乐的消逝。
  2. 愁多少:表达内心对离别的苦涩与思念的深度。
  3. 便觉道花阴闲了:在愁苦中发现花影下的宁静,反映出一种对寂寞的接受。
  4. 因甚不归来,甚归来不早:质问爱人为何不回来,暗示着期待与失落。
  5. 满院飞花休要扫:不想打扫满地的花瓣,象征着对过往的留恋。
  6. 待留与薄情知道:让薄情的人明白自己的感受。
  7. 怕一似飞花,和春都老:担心自己会像飞花一样,青春与爱情都将随之逝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飞花比作青春,传达转瞬即逝的情感。
  • 拟人:赋予花瓣以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如“因甚不归来,甚归来不早”,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爱情的渴望与时光的流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桃花:象征爱情与青春,代表着美好与短暂。
  • 飞花:象征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扇子:象征柔情与温暖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桃花扇底”的意象主要象征什么?

    • A. 宁静
    • B. 动荡
    • C. 争吵
  2. 诗中提到的“飞花”比喻什么?

    • A. 青春的短暂
    • B. 秋天的到来
    • C. 生命的繁荣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友情的怀念
    • B. 对爱情的渴望与时光的感慨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炎与李清照:两人都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感慨,但李清照更侧重于女性视角的细腻情感,而张炎则更加强调时光的流逝与对爱情的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