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晚望
原文展示:
山气碧氤氲,深林带夕曛。
人归孤嶂晚,犬吠隔溪云。
杉竹何年种,烟尘此地分。
桃源宁异此,犹恐世间闻。
白话文翻译:
山间的气息弥漫着青碧的烟雾,深林中带着黄昏的光晕。
人们归来时,独立在晚霞中的山峦,犬吠声从溪水那边传来。
这些杉树和竹子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这里的烟尘已然把它们隔开。
桃源的宁静与此地确实不同,我仍然害怕世间的喧嚣会被人知晓。
注释:
- 山气:山间的气息。
- 碧氤氲:青碧的烟雾弥漫,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夕曛:黄昏的光辉,夕阳西下的情景。
- 孤嶂:孤立的山峦,这里指的是作者所在的环境。
- 犬吠:狗的叫声。
- 隔溪云:隔着溪水,云雾缭绕,显得遥远。
- 杉竹:指杉树和竹子。
- 烟尘:指人间的纷扰与世俗的烟火气。
- 桃源: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象征世外桃源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大中至贞元间),唐代诗人,字季明,号安溪,晚号天隐居士。生于盛唐,诗风清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作品常流露出对世俗的疏离和对自然的向往。
创作背景:
《晚望》创作于一个秋冬之交的傍晚,诗人身处于山林之中,因而产生了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对世俗纷扰的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浑浊的忧虑。
诗歌鉴赏:
《晚望》通过清晰的自然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反思。首联“山气碧氤氲,深林带夕曛”描绘了山间傍晚的迷人景色,气象的变化和自然的气息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一种温和的恬静。接下来的“人归孤嶂晚,犬吠隔溪云”则通过人和犬的归属感与孤独感,形成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归属与疏离的矛盾心理。
第三联“杉竹何年种,烟尘此地分”则更为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时间的流逝与人世的烟火使得人们的归属感变得模糊。最后一句“桃源宁异此,犹恐世间闻”则突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同时又担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和无法回归的恐惧。
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气碧氤氲:描写山间的气息,呈现出一种青碧的氛围。
- 深林带夕曛:黄昏的光辉洒落在深林中,营造出温暖的场景。
- 人归孤嶂晚:人在日落时分归来,孤独的山峦显得更加清晰。
- 犬吠隔溪云:犬吠声传来,隔着溪水和云彩,暗示着人与自然的疏离。
- 杉竹何年种:对杉树和竹子的来源表示好奇,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烟尘此地分:世俗的烟尘使人们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感加大。
- 桃源宁异此:桃源的宁静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理想的美好。
- 犹恐世间闻: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恐惧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结合,形成一种和谐美感。
- 对仗:如“人归孤嶂晚,犬吠隔溪云”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山气、夕曛、犬吠等意象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人试图通过对山林景色的描绘,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气:象征清新和自然的气息。
- 夕曛:象征时间的流逝,黄昏的宁静。
- 孤嶂:象征孤独与宁静,反映诗人的心境。
- 犬吠:代表人类与自然的距离感。
- 桃源:象征理想的生活与世外桃源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犬吠”是指什么? A. 狗的叫声
B. 猫的叫声
C. 鸟的鸣叫
D. 风的声音 -
“桃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生活
B. 现实生活
C. 烟火气
D. 远方的朋友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思考
C. 对爱情的歌颂
D.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同样有关自然与人生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基调略显不同,但同样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