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翠岩奉上人》

时间: 2025-01-06 10:11:07

兰若倚西冈,年深松桂长。

似闻葛洪井,还近赞公房。

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

下方一回首,烟露日苍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若倚西冈,年深松桂长。
似闻葛洪井,还近赞公房。
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
下方一回首,烟露日苍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兰若(寺庙)依偎在西边的山冈上,年复一年,松树和桂花长得更加茂盛。仿佛听见葛洪的井水声,那井水似乎也接近赞公的居所。高悬的僧袍在云林中显得格外清净,翻阅的经书在石榻上显得十分凉爽。当我低头回首时,眼前是一片烟雾缭绕、被露水滋润的苍茫日景。

注释:

  • 兰若:寺庙或僧院的意思。
  • 西冈:西边的山冈。
  • 葛洪:东晋著名道士,因炼丹而著称,传说中有其井。
  • 赞公:可能指赞公房,古代道教人士居住的地方。
  • 挂衲:指僧人的袍子,挂在树上或某处。
  •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
  • 翻经:指翻阅佛经。
  • 石榻:用石头制成的卧榻。
  • 烟露:指早晨的烟霭和露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公元743年-约公元795年),字宗武,号澹然,唐代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作品中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戴叔伦的隐逸生活时期,表达了他对清净自然环境的喜爱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山林间的寺庙中写成,反映了他对道家哲学的认同,以及对静谧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寄赠翠岩奉上人》是一首充满了自然情趣和道家思想的诗作。诗中描绘的兰若寺庙,坐落于西冈,周围松树与桂花的生长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自然的韵味。诗人通过“似闻葛洪井”的描写,展现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葛洪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象征着长生与隐逸的理想。

诗中“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的句子,传达了佛教与道教交融的清静氛围,令人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安详。最后一句“下方一回首,烟露日苍苍”,则表现出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刻体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兰若倚西冈:描写寺庙依偎在西边的山冈,展现了环境的幽静。
  2. 年深松桂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松树和桂花长得更加茂盛,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3. 似闻葛洪井:表达了对道教文化的向往,葛洪井代表着长生的理想。
  4. 还近赞公房:暗示这里与赞公的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出文化的交融。
  5. 挂衲云林净:描绘僧袍挂在云林中,表现出一种清净、超然的气氛。
  6. 翻经石榻凉:翻阅佛经,石榻上的凉意给人以舒适,体现了修行的宁静。
  7. 下方一回首:回首间,诗人感受到周围的环境和内心的感触。
  8. 烟露日苍苍:描述了朝霞中烟雾与露水交织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挂衲云林净,翻经石榻凉”,形成和谐的对称结构。
  • 意象:兰若、松桂、葛洪、云林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
  • 比喻:将寺庙与自然相结合,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与道教文化的向往。通过对寺庙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体现了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兰若:象征着清净与灵性。
  • 松桂:象征着长青与丰盈,代表生命的延续。
  • 葛洪:象征着道教的智慧与追求。
  • 云林: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超脱。

文化内涵:

诗中的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道教与佛教的思想,以及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兰若”指的是什么?
    A. 田园
    B. 寺庙
    C. 山冈
    D. 城市

  2. 诗人提到的“葛洪”是哪个文化的代表?
    A. 佛教
    B. 道教
    C. 儒教
    D. 释教

  3. 诗中“挂衲云林净”表现了什么意境?
    A. 吵闹
    B. 清静
    C. 繁忙
    D. 贫穷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王维《鹿柴》
  2.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二叔》
  3.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中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情感,但王维更多地强调了孤独与哲思,而戴叔伦则更注重道教文化的融合与幽静的氛围。

粗略解读:

戴叔伦的诗作通过清新的自然意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个人的精神追求与对自然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道教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