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鹤林上人
戴叔伦 〔唐代〕
日日涧边寻茯芩,
岩扉常掩凤山青。
归来挂衲高林下,
自剪芭蕉写佛经。
白话文翻译
每天我都在山涧边寻找茯苓,
岩石的门常常掩着,周围是青翠的凤山。
归来时我在高林下挂上僧衣,
自己剪下芭蕉写佛经。
注释
字词注释
- 茯苓:一种中药材,常用于药方中,寓意健康与长寿。
- 岩扉:山岩的门,指山中的隐居之处。
- 凤山:象征优美的山,可能指代某个具体地点。
- 挂衲:挂上僧衣,表示出家的身份。
- 芭蕉:一种植物,叶子大而宽,常用作写佛经的纸张。
典故解析
- 茯苓常被视为隐士生活的象征,象征着修道者对自然的依恋。
- 佛经:古代佛教经典,反映了作者的修行和信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公元735年-约公元795年),字景山,号隐士,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曾任职于朝廷,但因厌倦官场生活而选择隐居,创作了许多描写自然和隐逸生活的诗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戴叔伦隐居的时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佛教的信仰。诗中描绘了清幽的山涧和隐士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鹤林上人》是一首描绘隐士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修行的执着。诗的开头“日日涧边寻茯芩”通过具体的场景,表现出诗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一种宁静与恬淡的氛围。茯苓作为药材,暗示了隐士追求健康与长寿的愿望。
接着“岩扉常掩凤山青”中的“岩扉”给人一种隐秘和宁静的感觉,似乎在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诗句中“凤山青”则不仅描写了自然的美丽,也传达出一种美好的精神追求。
最后两句“归来挂衲高林下,自剪芭蕉写佛经”展现了诗人的修行生活。挂上僧衣,剪下芭蕉,写下佛经,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日常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的依恋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营造出一种清幽、恬淡的意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日涧边寻茯芩:每一天我都在山涧边寻找茯苓,表现出一种规律的生活和对自然的向往。
- 岩扉常掩凤山青:岩石的门常常关上,周围是青翠的凤山,描绘了隐居的环境,隐喻着隐士的生活与世隔绝。
- 归来挂衲高林下:我归来后在高大的树林下挂上僧衣,体现了身份的认同和对修行的坚持。
- 自剪芭蕉写佛经:自己剪下芭蕉作为纸张,写下佛教经典,表达了对佛教的虔诚与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日日”和“归来”,形成了时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茯苓、岩扉、凤山、芭蕉等意象均与自然和修行相关,构成了诗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的信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茯苓:象征健康与隐士生活。
- 岩扉:象征隐秘与宁静。
- 凤山:象征优美的自然环境。
- 芭蕉:象征修行与文化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日日涧边寻茯芩”中的“茯苓”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动物
C. 一种药材
D. 一种食物 -
诗中提到的“岩扉”主要指什么?
A. 大门
B. 山岩的门
C. 小溪
D. 书房 -
“自剪芭蕉写佛经”中的“芭蕉”用做什么?
A. 食物
B. 书写材料
C. 装饰品
D. 药材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 陶渊明
- 《山中杂诗》 - 王维
- 《题临安邸》 - 林升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具有相似的隐逸思想。
- 《山中杂诗》:王维的作品也注重自然与心灵的和谐,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哲思。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赠鹤林上人》的情感与意境,同时也能在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中,领会到隐逸诗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