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汤客舍》

时间: 2025-01-04 09:08:28

冬狩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

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闱秦镜在,还将妍丑付春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温汤客舍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冬狩温泉岁欲阑,
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
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谁相达,
客舍无钱辄自安。
且喜礼闱秦镜在,
还将妍丑付春官。

白话文翻译:

在冬天的狩猎季节,温泉即将结束,宫城的美丽气候正适合在傍晚时分欣赏。温泉的热气弥漫在营帐里,千面旗帜都感受到温暖,而山边的万井却寒冷如雪。给君王献诗的事情,谁能传达?客舍中没有钱财,我便自得其乐。庆幸的是,礼制的镜子还在,我将美丑都交给春官去处理。

注释:

字词注释:

  • 温泉:指温暖的泉水,常用于治病或休闲。
  • 宫城:指皇宫及其周围的宫廷建筑。
  • 佳气:指美好的气候或气氛。
  • 汤熏:指温泉的蒸汽熏蒸。
  • :指军队的营帐。
  • 君门:指皇帝的门庭。
  • :指诗歌,尤其是应制诗。
  • 礼闱:指礼仪的殿堂,这里可引申为朝廷。
  • 秦镜:古代的镜子,象征着审视美丑。

典故解析:

  • 礼闱秦镜:古代指用于审视人事的场所,暗示对人品的考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逢辰,号阮亭,生于唐代,官至给事中。他以诗闻名,尤其擅长五言绝句,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冬季,正值狩猎之际,诗人身处温泉之地,借景抒发内心感受,反映出对当下生活和社会的观察。

诗歌鉴赏:

《温汤客舍》是一首蕴含了丰富情感和深刻思考的诗。诗的开头,冬季的狩猎与即将结束的温泉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时节的更迭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沉浮。作者描绘的宫城佳气,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微妙感受。

温泉蒸汽与寒冷的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营帐中的温暖与山外的严寒,象征着温馨与孤独的交织。接着,诗人转向内心的独白,表达了在朝廷中献赋的无奈,以及在客舍中自得其乐的淡然。这种自我安慰的态度反映了诗人对外部环境的不屑与对内心世界的珍视。

最后的两句,虽是对美丑的思考,却隐含着对权力与名利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价值与社会评价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描绘自然与人事的同时,透过细腻的观察与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刘长卿深邃的诗意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冬狩温泉岁欲阑:冬季狩猎即将结束,温泉也快要关闭,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2. 宫城佳气晚宜看:宫廷的美丽气候在傍晚时分特别宜人,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
  3. 汤熏仗里千旗暖:温泉热气笼罩着千面军旗,象征着温暖的氛围与欢快的情景。
  4. 雪照山边万井寒:山边的井水在雪光照耀下显得极为寒冷,这种冷暖对比加深了诗的意境。
  5. 君门献赋谁相达:对朝廷献诗的事情,谁能将其传达,体现了诗人对仕途的迷茫。
  6. 客舍无钱辄自安:在客舍中没有金钱,但诗人仍然能自得其乐,展现了其淡泊的人生态度。
  7. 且喜礼闱秦镜在:庆幸礼制尚存,暗示对社会秩序的期待。
  8. 还将妍丑付春官:将美丑交给春官,表明对美与丑的哲理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温暖与寒冷的对比,突显情景的变化。
  • 拟人:将无形的“春官”赋予了审视美丑的职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政治的无奈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温泉:象征温暖与舒适。
  • 宫城:象征权力与美好。
  • :代表寒冷与孤独。
  • 旗帜:象征荣耀与热闹。

这些意象不仅反映了自然景观,也隐喻了社会与人情的复杂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以下哪句诗描绘了冬季的温暖? A. 冬狩温泉岁欲阑
    B. 汤熏仗里千旗暖
    C. 雪照山边万井寒
    D. 君门献赋谁相达

  2. 诗中提到的“春官”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官员
    B. 负责审视美丑的官员
    C. 春天的祭祀
    D. 春天的农官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D. 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比较刘长卿的《温汤客舍》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刘长卿更侧重于内心的感受与对社会的思考,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各有千秋,展现了唐诗的多样性与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刘长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