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其四》

时间: 2025-01-08 21:39:00

老人八十馀,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人八十馀,不识城市娱。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

白话文翻译:

这位老人已经八十多岁了,根本不知道城市的热闹与娱乐。
大自然的造化偶尔会有些遗漏,和他同龄的人都已去世。
他一生没有渡过江河,水北岸有个幽静的居所。
他手中插着荔枝枝条,满园种植了三百株荔枝。
不要说陈家的紫荔枝,我觉得这种甘甜的荔枝可能更好。
你来树下坐坐,吃饱了再带点儿走。
我回家后留给儿孙的东西,怀中抱着是无法空虚的。
有酒就来陪我喝,不用问钱的多少。

注释:

  • 老人八十馀:指年纪很大,经历过许多事情。
  • 城市娱:指城市的娱乐生活。
  • 造物:指自然或上天的安排。
  • 丘墟:指坟地,暗示同龄人已去世。
  • 水北:指水的北边,表示居住地。
  • 合抱三百株:形容荔枝树多而繁茂,合抱的意思是树木茂盛。
  • 莫言陈家紫:不要说陈家的紫荔枝,暗示对比不同的荔枝。
  • 饱食携其馀:表示吃饱后可以带点食物回去。
  • 怀抱不可虚:暗示留给后代的财富和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经历了政治风波,但其文学成就仍然辉煌。苏轼的诗词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归园田居》是苏轼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喧嚣的厌倦。在经历了政治的波折和人生的起伏后,他选择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描绘了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他不再追逐城市的繁华,反而选择了幽静的乡村,种植荔枝树,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通过对荔枝的描写,苏轼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满足与乐观。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这一句透露出苏轼对物质享受的淡薄,他认为自然的甘甜远比名贵的食物来得更为珍贵,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满足的追求,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人八十馀,不识城市娱:老人年高,不知城市的繁华与娱乐生活。
  2. 造物偶遗漏,同侪尽丘墟:自然的安排让他与同龄人相继离世,感叹人生的无常。
  3. 平生不渡江,水北有幽居:他一生未曾涉水,住在安静的北岸。
  4. 手插荔支子,合抱三百株:他种植了大量的荔枝树,手中插着枝条,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5. 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表达对稀世美味的淡泊,认为自然之物更胜一筹。
  6.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邀请朋友来树下共饮,分享生活的乐趣。
  7.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把自己的一部分留给后代,体现传承的责任感。
  8. 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不在乎金钱,重视朋友间的情谊。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荔枝树的描写比喻生活的丰盈。
  • 拟人:赋予自然和植物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
  • 对仗:如“饱食携其馀”与“怀抱不可虚”的形式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诗人通过对老人的描写,展现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倡导简单、纯粹的生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人:象征着智慧与生命的阅历。
  • 城市:象征着喧嚣与繁华,反衬田园的宁静。
  • 荔枝:代表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甜美。
  • 树下:象征着友谊与分享的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人对城市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厌倦 C. 无所谓
  2. 诗中提到的荔枝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自然的甘甜 C. 名声
  3. 诗人在邀请友人时强调了什么? A. 钱财的多寡 B. 友谊的珍贵 C. 食物的丰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苏轼的《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其四》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更多地强调了隐逸与自然的和谐,而苏轼则在世俗与自然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与共享。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