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笔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15:49:04

老子归来作么生,扫空诸有觉身轻。

触蛮大战两蜗角,甫白相酬二鸟鸣。

煨芋僧高曾约话,负苓者黠不传名。

世间无过村田乐,莫怪庞公懒入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子归来作么生,扫空诸有觉身轻。
触蛮大战两蜗角,甫白相酬二鸟鸣。
煨芋僧高曾约话,负苓者黠不传名。
世间无过村田乐,莫怪庞公懒入城。

白话文翻译:

老子归来后生活怎样?一切都空灵,感到身体轻松。
与蛮族交战的两只蜗牛,互相鸣叫像是白色的相酬。
煨着芋头的高僧曾和我谈过,背负苓草的人却狡猾得不肯透露名字。
世间没有比村田的乐趣更大的,别怪庞公懒得进城。

注释:

  • 老子:道家创始人,提倡“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 扫空:清扫一切,意指心灵的清净。
  • 诸有:一切事物。
  • 觉身轻:感觉身体轻盈,心灵自在。
  • 触蛮大战:与蛮族的争斗,可能指的是小事的争执。
  • 蜗角:蜗牛的角,形容微小的争端。
  • 甫白相酬:似乎是白色的鸟儿在相互鸣叫。
  • 煨芋:煮芋头,象征着简单的生活。
  • 负苓者:背负苓草的人,可能暗指隐士或追求隐居生活的人。
  • 庞公:庞公指的是庞涓,隐喻懒惰的状态。
  • 村田乐:村庄田野的乐趣,指田园生活的简单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仲明,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诗人通过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对比城市繁华与乡村宁静,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并反映了他对世俗的厌倦。从“老子归来”的提问开始,诗人便引入了哲学思考,暗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内心的平静。诗中提到的“扫空诸有觉身轻”,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仿佛在追求一种靠近道家的无为境界。

后面提到的“触蛮大战两蜗角”,则通过微小的争执,映射出世间的无谓纷争,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在诗人眼中显得微不足道。接着的“甫白相酬二鸟鸣”,则通过自然界的和谐,展现了诗人向往的理想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煨芋僧高曾约话”,则引入了隐士的形象,表明诗人与高僧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后一句“世间无过村田乐”强调了乡村生活的乐趣,体现了诗人对简单、自然生活的高度赞美。

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对自然的向往,充分展现了刘克庄的诗歌特色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子归来作么生:提问老子归来后过得如何,表现出一种哲学思考。
  2. 扫空诸有觉身轻:在心灵清净的状态下,感到身体轻松,自由自在。
  3. 触蛮大战两蜗角:细小的争端显得微不足道,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无谓争斗。
  4. 甫白相酬二鸟鸣:自然和谐,鸟儿相互鸣叫,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状态。
  5. 煨芋僧高曾约话:与高僧交谈,强调精神交流的重要性。
  6. 负苓者黠不传名:背负苓草的人狡猾,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暗示隐士的生活。
  7. 世间无过村田乐:乡村生活是最好的乐趣,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8. 莫怪庞公懒入城:庞公懒得入城,反映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逃避。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触蛮大战”和“甫白相酬”,形成对比,增强诗句的节奏感。
  • 比喻:将生活中的小争端比作蜗牛的争斗,传达出无谓的意味。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式,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对简单和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通过对比,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独特的哲学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子:象征智慧与哲理。
  • 蜗角:代表微小与无谓的争斗。
  • 鸟鸣:象征自然和谐与生机。
  • 煨芋:象征简朴的生活。
  • 村田:代表宁静的乡村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子归来后,诗人感到什么? A. 身心疲惫
    B. 身体轻盈
    C. 生活压力大
    D. 无所适从

  2. “触蛮大战两蜗角”中,蜗角代表什么? A. 大争
    B. 小争
    C. 不争
    D. 和谐

  3. 整首诗强调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 繁华的城市生活
    B. 简单的乡村生活
    C. 奢华的宫廷生活
    D. 职场竞争的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歌子》(张志和):同样描绘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 《归园田居》(陶渊明):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与刘克庄的《试笔二首 其二》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直接地表达了对世俗的逃避,而刘克庄则通过哲理思考更深刻地反映出内心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