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制帅 其四》

时间: 2025-01-19 21:49:48

羁怀感槩少多违,世路迍邅老更迷。

松槚十年乖种植,妻孥万里困携提。

龙门偶幸馀光借,雁塔曾同伯氏题。

拥彗祇今知不晚,曹装犹未去三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制帅 其四
作者: 王之望 〔宋代〕

羁怀感槩少多违,世路迍邅老更迷。
松槚十年乖种植,妻孥万里困携提。
龙门偶幸馀光借,雁塔曾同伯氏题。
拥彗祇今知不晚,曹装犹未去三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怀抱思乡之情,却因为世事多变而感到迷惘。十年来未能如愿以偿,妻子和儿女远在千里之外,让他感到困顿重重。偶尔在龙门得以借光,曾在雁塔与伯氏题字回忆往昔。如今手握扫帚,才意识到自己并未太晚,然而心中对未来依旧感到迷惘。


注释:

字词注释:

  • 羁怀:指被羁绊的思乡之情。
  • 感槩:感受阻碍。
  • 迍邅:指道路坎坷、行路不顺。
  • 松槚:松树和槚树,象征时间的流逝。
  • 乖种植:指所种植的果实未如所愿。
  • 妻孥:妻子和孩子。
  • 携提:携带、提着,形容艰难的处境。
  • 龙门:指龙门山,古代名胜。
  • 余光:指余晖、光芒。
  • 雁塔:指雁塔,古代著名的塔。
  • 拥彗:手握扫帚,象征清扫、整理。
  • 曹装:指曹操的装束,象征权势。
  • 三齐:指齐国的三位君主,象征权谋纷争。

典故解析:

  • 龙门:古代有“龙门石窟”,是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 雁塔: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关,象征诗歌的传承与文化的积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观察力闻名,诗风深沉而富有哲理,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对人生困境的反思时期,可能受到了家庭、事业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诗人通过个人经历折射出对时代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再和制帅 其四》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思索的诗。诗人在诗中通过对人生道路的迷茫和对家庭的思念,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对命运的无奈。第一句“羁怀感槩少多违”开篇即直指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表达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困惑。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对“松槚十年乖种植”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十年的努力与期待未能如愿,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变幻。

在描述家庭的部分,“妻孥万里困携提”,通过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对于“龙门”和“雁塔”的提及,不仅是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更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探寻与反思。最后两句“拥彗祇今知不晚,曹装犹未去三齐”,则是诗人在迷惘中寻求自我救赎的表达,尽管身处困境,仍渴望不晚的觉悟与改变。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有对未来的希冀,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羁怀感槩少多违:表达了诗人因羁绊而感到的思乡和无奈,人生道路的多舛。
  2. 世路迍邅老更迷:世事艰难,诗人感到老去的迷茫与无助。
  3. 松槚十年乖种植:十年来的努力与付出未能实现理想,象征时间的流逝。
  4. 妻孥万里困携提:对远方家人的思念,表现出孤独与无奈。
  5. 龙门偶幸馀光借:在艰难时刻偶然获得的希望。
  6. 雁塔曾同伯氏题:对往昔友人的怀念,体现文化传承。
  7. 拥彗祇今知不晚:手握扫帚,意识到改变的机会依然存在。
  8. 曹装犹未去三齐:权势与权谋的纷争,暗示生存的复杂与挑战。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松槚”比喻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失落。
  • 对仗:诗中对偶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人生的迷茫与孤独展开,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羁怀:象征思乡之情。
  • 龙门:象征希望与机遇。
  • 雁塔:象征文化传承与回忆。
  • 松槚: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羁怀感槩少多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无奈
    • C. 喜悦
  2. “妻孥万里困携提”中的“妻孥”指的是什么?

    • A. 朋友
    • B. 妻子和孩子
    • C. 兄弟
  3. 诗人通过“龙门偶幸馀光借”想表达什么?

    • A. 过去的辉煌
    • B. 未来的希望
    • C. 生活的困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之望与杜甫的诗作均表现出对家国的思念与人生的无奈,王之望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挣扎,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的变迁和家国的命运。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王之望诗集》
  3. 《古诗词赏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