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和姚令威春阴四绝 其二
作者: 王之望 〔宋代〕
原文展示:
十日春阴昼景微,
鸣鸠逐妇几时归。
柔桑细麦宁馨长,
落絮游丝可解飞。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阴云密布,十天都没有阳光,
鸣叫的鸠鸟在追逐着妇女,几时才能归来?
柔软的桑树和细小的小麦,令人倍感舒心,
纷飞的柳絮和游动的丝线,随风飘荡。
注释:
- 十日春阴: 指春天连续十天阴云密布的天气。
- 鸣鸠: 鸠鸟的叫声,通常用于比喻思乡之情。
- 逐妇: 鸠鸟追逐妇女,暗示一种生活的情景。
- 柔桑细麦: 形容春天的农作物生长得好,代表丰收的希望。
- 落絮游丝: 描述春天的柳絮飘落,游丝轻飘,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意境。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中的意象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宋代人们对春天、生活和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望,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生活感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季,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气候变化的细腻观察,同时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
诗歌鉴赏:
《和姚令威春阴四绝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阴雨绵绵的景象,给人以清新而又略带忧郁的感受。诗首句“十日春阴昼景微”,既描绘了天气的阴沉,也折射出人心的沉闷。接下来的“鸣鸠逐妇几时归”,则将视线转向生活的情景,通过鸣鸠的叫声把人们的思乡情绪引入诗中,增添了一份惆怅。
“柔桑细麦宁馨长”是一句充满生机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饶与希望。这里的“柔桑”和“细麦”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代表了生活的安宁与美好。最后一句“落絮游丝可解飞”,则用落絮和游丝的轻盈描写,传达出一种自由与无拘无束的感觉,仿佛在告诉人们要随风而行,珍惜当下。
整首诗语言朴素,意象清晰,情感细腻,展现出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日春阴昼景微”:春天的阴云笼罩了十天,白天的景色显得暗淡无光,反映了天气的压抑。
- “鸣鸠逐妇几时归”:鸣鸠的叫声与妇女的归来,构成一种生活画面,暗示着对归属感的渴望。
- “柔桑细麦宁馨长”:春天的桑树和小麦生长得很好,给人带来舒适与愉悦的感觉。
- “落絮游丝可解飞”:柳絮飘落,丝线随风摇曳,象征着自由与无拘,营造出轻松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 “鸣鸠逐妇”与“落絮游丝”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 鸠鸟追逐妇女,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增添了生活气息。
- 意象运用: 柳絮与细麦的意象,交织了生机与流动,表现了生命的柔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表现出对生活的珍惜、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情感深邃而温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阴: 象征着阴郁的心情。
- 鸣鸠: 代表思乡与归属感。
- 柔桑细麦: 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丰收。
- 落絮游丝: 代表自由与轻盈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十日春阴”指的是什么样的天气?
- A) 晴天
- B) 阴天
- C) 雨天
-
诗句“鸣鸠逐妇几时归”主要描写的是?
- A) 鸟类的习性
- B) 生活的情景
- C) 春天的自然
-
“柔桑细麦宁馨长”中“宁馨”意指?
- A) 疼痛
- B) 舒适
- C) 忧伤
答案:
- B) 阴天
- B) 生活的情景
- B) 舒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之望的《和姚令威春阴四绝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春天的景象,但王之望更侧重于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而杜甫则更多地融入了社会动荡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王之望相关研究论文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姚令威春阴四绝 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