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牡丹二首》
时间: 2025-01-01 15:08: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看牡丹二首》 ——孙鲂
莫将红粉比秾华,
红粉那堪比此花。
隔院闻香谁不惜,
出栏呈艳自应夸。
北方有态须倾国,
西子能言亦丧家。
输我一枝和晓露,
真珠帘外向人斜。
看花长到牡丹月,
万事全忘自不知。
风促乍开方可惜,
雨淋将谢可堪悲。
闲年对坐浑成偶,
醉后抛眠恐负伊。
也拟便休还改过,
迢迢争奈一年期。
白话文翻译:
第一首:
不要把红颜女子与盛开的花朵相比,
红颜女子怎么能够与这花相比呢?
隔着院子闻到香气,谁会不心疼?
出栏展露的艳丽自当被夸赞。
北方的花态美丽得能倾国,
西子的嘴甜也能让家破人亡。
给我一枝与晨露相伴的花,
在珠帘外面向人斜倚。
第二首:
看花的时节正值牡丹盛开,
万事都忘却,浑然不知。
风一吹花开得多急,实在可惜;
雨一淋花谢得多惨,实在可悲。
闲暇时对坐成双成对,
醉后辗转难眠怕辜负她。
我也想就此停止再改过,
可这一年又何其漫长?
注释:
- 红粉: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 秾华:盛开的花,尤其是指花朵的艳丽。
- 西子: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代表美貌。
- 倾国:形容美丽到能使一个国家倾覆。
- 真珠帘:形容珠帘的美丽,通常用来装饰窗帘。
典故解析:
- 西子:出自《史记·越世家》,西施因美貌被称为“西子”,她被越王勾践用来诱惑吴王夫差,是古代美貌的象征。
- 牡丹:在中国文化中,牡丹被称为“花王”,象征着富贵与繁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鲂,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多样,兼有清丽和豪放的特点。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牡丹盛开的季节,诗人通过对牡丹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向往和短暂的感伤,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看牡丹二首》通过对牡丹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爱与对生命短暂的感叹。首首对比中,"红粉"与"秾华"的对立,突显了牡丹的独特与无可替代。隔院的香气引发了对美的珍惜,而对北方花的赞美则暗示了美丽的强大与危险。诗中对花开花谢的细腻观察,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遗憾和对美好瞬间的留恋。
第二首更是从个人的情感出发,描述了在闲暇时光中与爱人对坐的温馨场景,醉酒后的迷惘与恐惧,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通过对牡丹的描写,诗人不仅表现了花的美丽,也引发了对人生的深思,展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将红粉比秾华:强调牡丹的独特性,红颜女子与之相比显得不够。
- 隔院闻香谁不惜:借香气引发对美的向往与珍惜。
- 北方有态须倾国:美丽的花能使人倾心,暗含对美的赞美与警惕。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比作花,强调美的短暂与脆弱。
- 拟人:花的香气与姿态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使用了对仗,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牡丹的描写,探讨了美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表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繁华与美丽。
- 红粉:象征年轻的女子,代表一种青春的美。
- 晨露:象征清新与短暂,反映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粉”指的是什么?
- A. 年轻女子
- B. 牡丹
- C. 玫瑰
- D. 菊花
-
“北方有态须倾国”中“倾国”是指什么?
- A. 国家倾覆
- B. 美丽动人
- C. 财宝丰盈
- D. 战争胜利
-
诗人通过牡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哀伤
- C. 对美的珍惜与无奈
- D. 愤怒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红楼梦》中的诗词部分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孙鲂的《看牡丹二首》更注重对花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内敛,展现了不同的审美与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孙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