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怀襄阳
唐代:孟浩然
去国似如昨,
倏然经杪秋。
岘山不可见,
风景令人愁。
谁采篱下菊,
应闲池上楼。
宜城多美酒,
归与葛强游。
白话文翻译:
离开故乡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转瞬间已经到了秋末。
岘山的景色无法再见,
此情此景令人感到忧愁。
谁在篱下采摘菊花,
应该是在闲暇的池边楼阁。
宜城有许多美酒,
我想回去和葛强一起畅游。
注释:
- 去国:离开故乡。
- 似如昨:好像就在昨天,形容时间的飞逝。
- 倏然:突然,迅速。
- 经杪秋:经过了秋季的末尾。
- 岘山:指岘山,位于襄阳附近,风景优美。
- 风景令人愁:风景引起了愁思。
- 采篱下菊:在篱笆下采菊花,表达闲适的生活。
- 闲池上楼:指在池边的楼阁中,形容悠闲环境。
- 宜城:指襄阳,地名。
- 美酒:美好的酒,指美酒佳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汉阳,晚年迁居襄阳。他的诗歌以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为主题,语言清新脱俗,风格自然朴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作者在外游历,思念故乡襄阳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九日怀襄阳》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的怀念。首句“去国似如昨”以时间的流逝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诗人的感受之中。诗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离开故乡,似乎一切都发生在昨天,这种感慨引发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秋末的景象,“岘山不可见”使人感受到自然的无常和自身的孤独。“风景令人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伤,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感伤,也是对人事无常的感慨。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转向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谁采篱下菊”描绘了一个悠闲的画面,似乎在提醒自己应珍惜当下的生活,享受生活中的小乐趣。最后两句“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渴望回到故乡与好友共饮畅游的情感。
整首诗在抒发思乡之情的同时,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人性化的细腻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国似如昨:离开故乡的时间似乎就在昨天,表现了时间的飞逝与对故乡的思念。
- 倏然经杪秋:一转眼已是秋末,强调了时间的迅速与无情。
- 岘山不可见: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失去,暗示思乡的痛苦。
- 风景令人愁:自然的美景与内心的忧愁形成对比,突显了诗人的孤独感。
- 谁采篱下菊:引入闲适的生活场景,令人产生向往,仿佛在寻找内心的宁静。
- 应闲池上楼:描绘了一个人悠闲地在池边楼阁中,生活的乐趣与平静。
- 宜城多美酒:提到故乡的美酒,增添了对故乡的情感。
- 归与葛强游:表达了与好友共享快乐时光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去国似如昨”比喻时间的飞逝。
- 对仗:如“采篱下菊”和“闲池上楼”,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风景被赋予了感情,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之情展开,表达了对故乡美好景物的怀念与友人的思念。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哲思,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乡:象征着归属与温暖,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贯穿全诗。
- 菊花:在古代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与闲适,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美酒:象征友情与快乐,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共饮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岘山”指的是哪个地名?
- A. 宜城
- B. 襄阳
- C. 汉阳
- D. 其他
-
诗人想念的好友是谁?
- A. 李白
- B. 葛强
- C. 王维
- D. 高适
-
“去国似如昨”中的“昨”意指什么?
- A. 昨天
- B. 昨年
- C. 故乡
- D. 过去
答案:
- B. 襄阳
- B. 葛强
- D. 过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达了思乡情怀。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描写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九日怀襄阳》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在重阳节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但孟浩然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而王维则强调亲情的深厚。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孟浩然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