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歌二十首》

时间: 2025-01-01 12:46:51

鲁港当年傀儡场,六军尽笑贾平章。

三声锣响三更后,不见人呼大魏王。

意思解释

越州歌二十首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鲁港当年傀儡场,
六军尽笑贾平章。
三声锣响三更后,
不见人呼大魏王。

白话文翻译:

在鲁港那年,傀儡戏台上热闹非凡,
六军都在嘲笑贾平章的失败。
夜半三声锣响,过了三更,
却再也听不到人们呼唤大魏王。

注释:

  • 鲁港:指鲁港这个地方,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发生地。
  • 傀儡场:意指表演傀儡戏的场所,暗喻傀儡政权或被操控的政治环境。
  • 六军:指六个军队,这里代表当时的军队或者势力。
  • 贾平章:指的是贾似道,南宋宰相,以权谋著称,诗中对其的嘲讽暗含政治批评。
  • 三声锣响:指夜半时分的锣声,象征某种紧急或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
  • 大魏王:可能指历史或传说中的某位君主,象征着权力的失落。

典故解析:

  • 贾平章:贾似道是南宋时期的权臣,其政治手腕和阴险手段在历史上颇具争议,诗中通过嘲讽其失败反映了社会对权臣的反感。
  • 傀儡:常用于形容被他人操控的事物,暗指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腐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是宋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涉及政治、民生等方方面面,风格鲜明,常通过诗歌表达对时政的看法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权臣横行的年代,诗人以诗抒发对时势的忧虑和对贾似道的不满,反映了士人对政治腐败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政治讽刺,展现了一个动荡的历史瞬间。开头的“鲁港当年傀儡场”,引人入胜,仿佛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充满戏剧性的历史时刻。诗中对贾平章的嘲笑,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权力的无奈与抵抗,表现出士人对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民生困苦的同情。

“六军尽笑贾平章”,不仅体现了社会上层对权臣的讥讽,也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楚与无奈。最后两句以“锣响”结束,给人一种紧迫感和无奈感,突显了权力失落的悲哀与历史的无情。整首诗意蕴深厚,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鲁港当年傀儡场:描绘了鲁港的繁华与混乱,表明那是一个被操控的地方。
  2. 六军尽笑贾平章:揭示了当时士兵们对权臣的轻蔑与不屑。
  3. 三声锣响三更后:设定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象征着不安的时局。
  4. 不见人呼大魏王:反映了对失落权力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傀儡场”比喻政治的操控与虚假。
  • 对仗:句式整齐,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贾平章的讽刺,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和对民生困苦的关注,展现了历史的悲剧感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傀儡:象征被操控的权力,暗指当时的政治环境。
  • 锣声:象征警觉与不安,提示着历史的转折与变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

    • “鲁港当年傀儡场”中的“傀儡”指的是什么?
      A. 表演艺术
      B. 被操控的权力
      C. 一种政治制度
      D. 战争
  2. 填空题:

    • “三声锣响三更后,不见人呼_____。”
  3. 判断题:

    • 这首诗对贾平章持肯定态度。 (对/错)

答案:

  1. B
  2. 大魏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难。
  • 李白《庐山谣》: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权力的批判。

诗词对比:

  • 汪元量 vs 杜甫:两者都关注政治与民生,但汪元量更侧重于个人的讽刺,而杜甫则注重整体的社会悲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汪元量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诗词的详细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