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钱塘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踯躅吞声泪暗倾,
杖藜徐步浙江行。
青芜古路人烟绝,
绿树新墟鬼火明。
事去玉环沈异域,
愁来金盌出佳城。
十年草木都糜烂,
留得南枝照浅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浙江游历时的感伤情怀。诗中写道,神情恍惚地走在路上,眼泪暗自流淌;手杖支撑,缓慢前行。青苔覆盖的古道上人烟稀少,绿树环绕的新墟中似有鬼火闪烁。往事已逝,玉环(王嫱)已沉没他乡;愁苦来袭,金盏酒从繁华城中取出。十年间草木已然枯萎,唯有南枝的清影仍在浅水中照映。
注释:
- 踯躅:徘徊、犹豫不决的样子。
- 杖藜:用来支撑的拐杖,藜是指一种植物,这里指用藜制成的杖。
- 青芜:青色的杂草,常用来形容荒凉的景象。
- 鬼火:指在荒野中闪烁的光,常被认为是鬼魂的火焰,象征幽灵和迷失。
- 玉环:古代美人王嫱,常用以代表美女或往事。
- 金盌:金制的酒器,象征富贵和享乐。
- 南枝:南方的树枝,象征生机与希望。
典故解析:
- 玉环:指的是王嫱(王异),与唐明皇的爱情故事常常成为诗歌中的典故,象征着美好且令人遗憾的过往。
- 鬼火:古代民间传说中,鬼火常在墓地或荒野出现,象征着逝去的灵魂,预示着对往事的追忆与哀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游历浙江之际,正值人生的某个转折点,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诗歌鉴赏:
《钱塘》是一首情感深邃的诗,展现了作者对故地的深情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踯躅吞声泪暗倾”,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伤感,仿佛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与无奈。接着,作者通过“杖藜徐步浙江行”展现出一种缓慢而沉重的行走,体现了他对往事的深切思念。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青芜古路”和“绿树新墟”,不仅体现了时光的流逝,也暗示了记忆的模糊与凋零。尤其是“十年草木都糜烂”,这句诗以草木的枯萎象征了人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令人感到一种无奈的惆怅。
整首诗以深情的笔调,抒发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惋惜,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愁苦。最后一句“留得南枝照浅清”则传达出一种希望,尽管岁月流逝,依然有美好存在,可以照亮心灵的清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踯躅吞声泪暗倾:行走缓慢,心中哀伤,悲泪默默流下。
- 杖藜徐步浙江行:用拐杖支撑身体,缓缓前行于浙江大地。
- 青芜古路人烟绝:青苔覆盖的旧路上人烟稀少,显得格外荒凉。
- 绿树新墟鬼火明:新墟旁的绿树下似乎闪烁着鬼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怨的气氛。
- 事去玉环沈异域:往事已去,昔日美人如今却沉没在他乡。
- 愁来金盌出佳城:愁苦的心情伴随着金盏美酒,从繁华之城而来。
- 十年草木都糜烂:十年间,曾经的草木皆已枯萎,象征着岁月的无情。
- 留得南枝照浅清:唯有南方的枝头,仍然在清水中映照出一丝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草木糜烂”比作人生的无常,增强了诗的情感厚度。
- 拟人:用“鬼火明”赋予自然景象以情感,使其更具灵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愁”为主线,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失落中追求希望的情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踯躅:象征内心的犹豫与哀伤。
- 杖藜:代表年华的流逝与身体的衰老。
- 青芜:象征荒凉与无尽的怀念。
- 鬼火:暗示对逝去的追忆与迷失的情感。
- 金盌:象征享乐与繁华,反衬出现实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踯躅”的意思是: A. 走得很快
B. 徘徊不前
C. 轻快地移动
D. 坚定不移 -
“青芜古路人烟绝”中的“青芜”指的是: A. 一种花
B. 青苔和杂草
C. 一种美食
D. 河流 -
诗中提到的“玉环”是指: A. 一种美酒
B. 古代的美人
C. 一种诗体
D. 一种乐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诗词对比:
- 汪元量的《钱塘》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但李白更多地表现出豪情壮志,而汪元量则更显柔情细腻,情感更加内敛。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导读》
- 《华夏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