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

时间: 2025-01-17 09:32:03

敕使联镳上翠岑,飞泉跃涧吼雷音。

凌高一览知天远,迂曲千蹊觉洞深。

龙蛰沧溟蛟舞壑,枭横碧落凤归林。

山灵护得神祠在,苔蚀秦碑古树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泰山
作者:汪元量 〔宋代〕

敕使联镳上翠岑,
飞泉跃涧吼雷音。
凌高一览知天远,
迂曲千蹊觉洞深。
龙蛰沧溟蛟舞壑,
枭横碧落凤归林。
山灵护得神祠在,
苔蚀秦碑古树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的开头提到皇帝派遣的使者乘坐马车来到高耸的山峰,飞流直下的泉水发出如雷的轰鸣。站在高处俯瞰,能够感受到天空的遥远,蜿蜒的山道让人感到深邃的山洞。龙在深海中潜伏,蛟龙在山谷中舞动,枭鸟在碧空中横飞,凤凰归回森林。山的灵气保佑着神祠依旧存在,苔藓侵蚀着古老的秦碑,树荫下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注释

字词注释

  • 敕使:指皇帝派遣的使者。
  • 联镳:比喻驾车的马匹并驾齐驱。
  • 翠岑:青翠的山峰。
  • 凌高:高高地站立。
  • 迂曲:弯曲,指山路的曲折。
  • 龙蛰:龙潜伏。
  • 沧溟:深海。
  • :一种神话中的水生动物,常与龙相关。
  • 山灵:山的灵气或神灵。
  • 神祠:祭祀神明的庙宇。
  • 苔蚀:苔藓侵蚀,表明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 秦碑:指的是秦朝时期的碑文,代表古老的历史。
  • 龙与凤:在古代文化中,龙和凤象征着尊贵与吉祥,常常出现在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生哲理。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受到自然山水的启发,表达了对泰山这一自然奇观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与神灵的崇敬。

诗歌鉴赏

《泰山》一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仰,充分体现了山水诗的特征。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将泰山的雄伟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敕使联镳”到“飞泉跃涧”,每一句都让人如身临其境,感受到泰山的磅礴气势和自然的震撼。诗人不仅描绘了山的外在景象,更深入地探索了其内在的灵性和文化底蕴。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了神祠和古碑,暗示了人类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传承。苔藓的侵蚀与古树的阴影,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无情。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诗人也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敕使联镳上翠岑:描绘使者乘坐马车,来到高耸的山巅,生动展现了泰山的高大。
  • 飞泉跃涧吼雷音:飞流的泉水从山涧中奔流而下,发出如雷的轰鸣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凌高一览知天远:站在高处,俯视四周,感受到天空的遥远,象征着对于天地的广阔的领悟。
  • 迂曲千蹊觉洞深:蜿蜒的山路让人感受到深邃的山洞,暗示了探索未知的勇气。
  • 龙蛰沧溟蛟舞壑:描述龙在深海中潜伏,蛟龙在山谷中舞动,展现了山水中的神秘生物。
  • 枭横碧落凤归林:枭鸟在天空中飞翔,凤凰回归林间,表现出自由与归属的主题。
  • 山灵护得神祠在:山的灵气保护着祭祀的神庙,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苔蚀秦碑古树阴:苔藓侵蚀着古老的秦碑,树荫下埋藏着历史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声音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拟人:赋予山灵以保护神祠的能力,使自然更具灵性。
  • 对仗:如“龙蛰沧溟蛟舞壑”,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美与神秘,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之间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泰山:象征着伟岸与巍峨,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龙与蛟:象征着神秘与尊贵,常与自然的灵性相联系。
  • 神祠: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与敬仰。
  • 古树与苔藓:象征着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敕使”指的是什么? A. 使者
    B. 商人
    C. 农民

  2. 诗中“飞泉跃涧吼雷音”表现了什么? A. 平静
    B. 动感与力量
    C. 悲伤

  3. 诗中提到的“山灵”是指什么? A. 山的灵气
    B. 山的动物
    C. 山的植物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同样描绘了高山的雄伟,但更侧重于表达个人的壮志与理想;而汪元量的《泰山》则更注重自然的神秘与文化的传承。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