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和李鹤田》

时间: 2025-01-19 15:48:08

湖上悲风舞白杨,英雄凋尽只堪伤。

花飞废苑怜铜马,草没荒坟卧石羊。

人在醉中春已晚,客於愁处日偏长。

林西楼观青红湿,又逊僧官燕梵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山和李鹤田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湖上悲风舞白杨,
英雄凋尽只堪伤。
花飞废苑怜铜马,
草没荒坟卧石羊。
人在醉中春已晚,
客於愁处日偏长。
林西楼观青红湿,
又逊僧官燕梵王。


白话文翻译:

在湖面上,悲风吹动着白杨树,英雄已然凋零,只令人感到伤感。花瓣纷飞于废弃的园子,令人怜惜那曾经的铜马;荒草覆盖了孤坟,石羊静卧其上。人们在醉意中,春天已然过去;在愁苦之中,日子却显得格外漫长。林西的楼观,青色和红色都湿透了;我又逊色于那僧官、燕子和梵王。


注释:

字词注释:

  • 悲风:悲伤的风,象征着离别与哀悼。
  • 凋尽:形容英雄的陨落与消失。
  • 废苑:废弃的园林,指往日繁华不再的地方。
  • 铜马:指古代的雕像或纪念物,象征着曾经的荣耀。
  • 荒坟:荒芜的坟墓,象征着逝去的生命。
  • 愁处:忧愁的地方,暗示诗人心境的凄凉。
  • 日偏长:白天显得漫长,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铜马”和“石羊”可能与历史中的某些人物或事件有关,象征着过往的荣耀与悲哀。李鹤田可能是诗中提及的友人或特定的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其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常常流露出对时局的感慨和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充满忧伤与思考的时刻,可能是在汪元量对自己经历的反思中产生的。他通过描写湖上景色,表达对英雄陨落、春光易逝的感慨,显示了对人世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孤山和李鹤田》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悲伤和对过往的追忆。首句“湖上悲风舞白杨”便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白杨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哀伤。接下来的“英雄凋尽只堪伤”则揭示了诗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哀悼,传达出一种对逝去的无奈与惋惜。

在描写废园和荒坟的过程中,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相结合,铜马与石羊的意象不仅增添了诗的悲情,也象征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感受到春天的逝去,愁苦的心情使得时间显得漫长,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意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情绪,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诗人心中的愁苦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湖上悲风舞白杨:湖面上风悲鸣,白杨树随风摇曳,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2. 英雄凋尽只堪伤:英雄们的陨落令人感到无比伤感,反映出历史的无情。
  3. 花飞废苑怜铜马:花瓣飘落在废弃的园林中,令人怜惜曾经的铜马,象征着往日的荣耀。
  4. 草没荒坟卧石羊:荒草覆盖着孤坟,石羊静卧,其景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逝去。
  5. 人在醉中春已晚:人在醉酒中意识到春天已然过去,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6. 客於愁处日偏长:身处愁苦之中,日子似乎格外漫长,反映出孤独与无奈。
  7. 林西楼观青红湿:林西的楼观被雨水打湿,描绘出一幅湿润的景象。
  8. 又逊僧官燕梵王:我又不如那些僧官、燕子和梵王,表现出自愧不如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悲风舞白杨”,将风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上下联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使用“铜马”、“石羊”等意象,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悲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杨:象征着孤独与悲伤。
  • 铜马:代表曾经的荣耀与辉煌。
  • 石羊:象征着逝去的生命与不可挽回的过往。
  • 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春的逝去则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悲风舞白杨”中的“白杨”象征什么? A. 生机
    B. 孤独与悲伤
    C. 光明

  2. “草没荒坟卧石羊”中“石羊”象征什么? A. 荣耀
    B. 逝去的生命
    C. 春天

  3. 诗人对“英雄凋尽”的感受是? A. 高兴
    B. 伤感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更为直白,表达对国家和个人的忧虑。
  • 《庐山谣》: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更多的哲理思考,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汪元量诗集及相关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