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有一条拄杖,寻常将何比况。
采来不在南山,亦非昆崙西嶂。
拈起满目光生,放下骊龙缩项。
同徒若也借看,卓出人中之上。
白话文翻译:
我手中有一根拄杖,平常能与什么相比较呢?
这根杖不是在南山所采,也不是昆仑的西峰所生。
举起它,眼前一片光明;放下它,骊龙便会缩回脖子。
如果同伴们也能借此看一看,便能超越众人,卓然独立。
注释:
- 拄杖:用来支撑身体的棍子,象征生活的支柱或信念。
- 南山、昆仑:代表中国的名山,具有神秘和崇高的象征。
- 骊龙:传说中的龙,象征力量与高贵。
- 卓出人中之上:意为超越众人,显得更为卓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慧宪,宋代禅宗僧人,以其哲理深邃的诗作著称,常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禅理。
创作背景:在宋代,禅宗文化兴盛,诗词成为表达哲思的重要方式。此诗可能是在对生活的感悟中写成,体现了诗人对自我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偈》通过“拄杖”这一意象,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自身信念的坚持。开篇以拄杖引入,暗示其在生活中所起的支撑作用,而“寻常将何比况”则透露出对平凡事物的淡然态度。诗中提到的南山与昆仑,既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是对现实时空的反思。通过“拈起满目光生”的描写,表现出拄杖带来的启迪与光明,象征着智慧的获得。最后一句“卓出人中之上”,则强调了通过内心的力量与智慧,达到超越众人的境界。这种超然的态度与禅宗的哲学思想相契合,使得全诗充满了禅意,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智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有一条拄杖”:引入主题,拄杖作为生活的支撑。
- “寻常将何比况”:表达对平凡生活的闲适和无所依托的思考。
- “采来不在南山,亦非昆崙西嶂”:明确拄杖的来源,强调其独特性。
- “拈起满目光生”:象征智慧与启迪,触及生命的光辉。
- “放下骊龙缩项”:放下执念,表达内心的宁静。
- “同徒若也借看”:希望同伴也能洞察,传递智慧。
- “卓出人中之上”:追求超越,表现出自我修行的境界。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拄杖比作生活的支柱)、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通过对拄杖的描写,表达了个人信念与智慧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力量可以超越外在的环境。
意象分析:
- 拄杖:象征生活的支柱与信念。
- 南山、昆仑:理想与追求的象征,代表高尚与卓越。
- 骊龙:象征力量与高贵,隐喻内心的潜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拄杖”象征什么? A. 生活的支柱
B. 物质财富
C. 朋友的支持 -
诗人提到的“南山”与“昆仑”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A. 生活的烦恼
B. 理想与追求
C. 个人的经历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探讨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 《题西林壁》苏轼:表达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偈》和《登高》王勃:两者均表现对自我境界的追求,但《偈》更侧重于内心的修行与启迪,而《登高》则更强调人生的感慨与抒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禅宗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