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仙 赋圣几斋中牡丹名藕丝霓裳种来自亳州》
时间: 2025-01-14 08:58:46意思解释
瑞鹤仙 赋圣几斋中牡丹名藕丝霓裳种来自亳州
作者: 厉鹗 〔清代〕
原文展示:
海天霞未卷。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
花师戏成幻。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
回头意懒。但微认崔徽背面。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
曾见。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
云窗月馆。湖山在,旧情远。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
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
白话文翻译:
海天的霞光尚未散去,清晨的高山空旷而宁静,究竟是谁在裁剪这幅青空?
花师(指种花的师傅)戏弄着花朵,仿佛成了幻影。约定的春天千里迢迢,翠绿的花瓣与红色的花瓣交错。
回头看时,心情懒散,隐约认出崔徽(古代美女)那背影。
映衫的痕迹一色相同,误以为是秋天的藕丝。
曾见过,那梦中的彩笔,歌声在檀唇旁,醉酒后的罗扇。
在云窗月馆中,湖山依旧,旧时的情感已远去。
便静听风水声,霓裳曲谱写成,心中对着珍贵的花丛夜怨。
问那寻花的人如今瘦成什么样,细细一看,竟带着眼泪。
注释:
- 海天霞未卷: 指海面和天空的霞光还未散去。
- 花师: 种花的师傅,可能是指那些精通花卉的人。
- 翠深红浅: 描述花的颜色,从深到浅的变化。
- 崔徽: 典故中的美女,表示对美的向往。
- 藕丝: 指的是秋天的荷花,象征美好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厉鹗是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可能是对牡丹的赞美与思念,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过往情感的追忆。
诗歌鉴赏:
《瑞鹤仙》一词在结构上采用了婉约的风格,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细腻感受。诗中以“霞未卷”和“谁裁剪”开篇,引入一种朦胧而美丽的画面,展现了晨曦中的自然之美。接着,诗人通过“花师戏成幻”、“娇春千里”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花的色彩和风景的变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
诗中提到的“崔徽”背影,既是对美的追忆,也是对逝去岁月的一种感慨。通过“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这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惆怅。这种情感在后续的“云窗月馆”和“旧情远”中得以延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美的渴望。
整首诗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诗句生动而富有层次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怀与风采,使得这首诗成为了经典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天霞未卷: 描绘了晨曦的海天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柔和的氛围。
- 和晓岫空青付谁裁剪: 表达了诗人对这幅美景的感慨,似乎在询问这幅画卷的作者。
- 花师戏成幻: 花师的巧妙手法让花朵变得如梦如幻,增强了诗的意象。
- 约娇春千里,翠深红浅: 描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出色彩的层次与变化。
- 回头意懒: 表达了诗人回想往事时的懒散情绪,暗含对过去的无奈。
- 映衫痕一色惺憁,误道藕丝秋半: 通过对身影的描写,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纠葛。
- 梦中彩笔,歌畔檀唇,醉馀罗扇: 传达了梦境中美好而醉人的情景,增强了诗歌的浪漫气息。
- 云窗月馆,湖山在,旧情远: 对于过去的追忆,展现出一种时光的流逝和情感的淡漠。
- 便听风听水,霓裳谱得,自对珍丛夜怨: 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写,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怨怼。
- 问寻芳人瘦如何,细看带眼: 最后以询问的方式结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对他人情感的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 诗中多次使用比喻,如“花师戏成幻”形象地描绘了花的美丽。
- 对仗: 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和美感。
- 拟人: 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使得景与情更为紧密结合。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怀念,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情感的追忆。同时也展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霞光: 象征着希望与美好,代表着新生的开始。
- 花朵: 代表着生命的美丽与短暂,象征着青春与爱情。
- 崔徽: 代表着理想中的美好,暗示着诗人对美的追求。
- 秋半: 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瑞鹤仙》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厉鹗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崔徽”是谁?
- A) 历史人物
- B) 美女的代称
- C) 诗人的朋友
- D) 花卉的名称
-
“云窗月馆”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
- A) 自然风光
- B) 室内环境
- C) 诗人的梦境
- D) 田园风光
答案:
- C) 厉鹗
- B) 美女的代称
- B) 室内环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厉鹗的《瑞鹤仙》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洒脱。前者的意象柔和而细腻,后者则更具豪情与奔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