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南阳
作者:汪遵 〔唐代〕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南阳的土地和历史。即使南阳的土地因泥泞而难以耕作,但又何妨在隐蔽的地方耕种呢?如果不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谁会知道那座草庐里卧着一位智者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陆困:指陆地被困,泥泞不堪,形容土地的艰难。
- 泥蟠:泥土蜿蜒缠绕,形容土地的湿滑。
- 岂妨:难道妨碍,表示不在乎。
- 隐高踪:隐居而不追求显赫的名声。
- 先主:指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者。
- 垂三顾: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以示诚心。
- 茅庐:草屋,诸葛亮的隐居处。
- 卧龙:指诸葛亮,因其聪明才智而被称为卧龙。
典故解析:
- 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讲述刘备为求贤才,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这一典故反映了对人才的重视与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遵,唐代诗人,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汪遵对南阳的情感寄托,南阳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与智者的聚集地,诗中通过典故表达出对人才与努力耕作的尊重。
诗歌鉴赏
《咏南阳》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感的诗作。诗人首先描绘南阳的土地状况,尽管泥泞不堪,但仍然可以在隐秘之地耕作,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对隐士精神的赞美。接着,诗人引入典故,提及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强调了对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全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诗中“岂妨耕稼隐高踪”一句,既表达了不怕艰难的精神,也暗含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而“若非先主垂三顾”则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展现了人才的重要性。通过这两句,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南阳的赞美,也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陆困泥蟠未适从:描绘南阳土地的艰难,表达出对于自然环境的无奈。
- 岂妨耕稼隐高踪:说明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可以选择隐居耕作的生活。
- 若非先主垂三顾:引入刘备的历史故事,强调求贤的重要性。
- 谁识茅庐一卧龙:用卧龙来比喻诸葛亮,表现出其卓越才智的隐蔽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诸葛亮比作“卧龙”,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南阳的土地和历史,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和对隐士精神的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艰难环境的克服与坚韧态度的肯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阳:象征着历史与隐士的聚集地。
- 泥土:象征着艰难与努力。
- 茅庐:代表隐士的生活与隐居的选择。
- 卧龙:象征着卓越的才能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先主”指的是谁?
A. 曹操
B. 刘备
C. 孙权
D. 诸葛亮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茅庐”是指一个著名的山峰。 (对/错)
-
填空题:诗中“岂妨耕稼隐高踪”表达了对__生活的向往。
答案:
- B. 刘备
- 错
- 隐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王勃)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咏南阳》与《滕王阁序》:两首诗都展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但《滕王阁序》更侧重于个人的雄心壮志,而《咏南阳》则强调对隐士的珍视与对人才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对汪遵《咏南阳》的全面解析,希望对您理解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