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

时间: 2025-01-04 07:01:19

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排斥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站在薄世之上,聆听溪水流淌,洗净耳中的尘埃,决心回归云洞,任性而为,追求天真无邪的生活。风吹过,尽管一瓢清风也让人感到嘈杂,更何况人间有万种烦扰的人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薄世:指世俗生活,淡薄的世俗之事。
  • 临流:靠近水流,形容诗人在自然环境中。
  • 洗耳尘:洗去耳朵里的尘埃,形象地表示清净。
  • 云洞:指隐居的地方,象征清幽自在的生活。
  • 天真:无邪自然,形容一种纯真的状态。
  • 一瓢风入:比喻一阵风的来临,带来一些扰动。
  • 犹嫌闹:仍然厌烦,形容对喧闹的反感。
  • 万种人:形容世间百态,各种各样的人。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云洞”可以联系到道教文化,隐士常常选择隐居于山洞之中,追求超然的生活。
  • “临流洗耳”也类似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藉由自然景观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遵,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作品多关注隐逸及自然,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逃避。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箕山》一诗创作于唐代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诗人面对繁华的都市生活,感到厌倦,心向自然,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思索。

诗歌鉴赏:

《箕山》通过细腻而清新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在开头,诗人以“薄世临流”引入,表现出对世俗的淡薄态度。“洗耳尘”则传达了对外界纷扰的厌倦,仿佛在说,只有身处自然之中,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而“便归云洞任天真”则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直接向往,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自由。

接下来的“一瓢风入犹嫌闹”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喧嚣的反感,甚至连一阵微风的到来也显得不够安静,突显了他对内心宁静的渴望。而“何况人间万种人”则将思考引向人类社会的复杂与多样,似乎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与不和,表达出诗人对世俗人情的失望与疲惫。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清晰的意象,展现出一种对世俗的反思与超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薄世临流洗耳尘:在世俗生活的边缘,靠近溪水,洗去耳中的尘埃,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
  • 便归云洞任天真:决心回到隐居的地方,任凭心性自由,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一瓢风入犹嫌闹:一阵风吹来,即使是微小的扰动也让人感到厌烦,表现了诗人的敏感与对宁静的渴望。
  • 何况人间万种人:更何况世间还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暗示对复杂人际关系的不满。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洗耳尘”比喻去除世俗烦恼。
  • 对仗:诗句之间有明显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用“万种人”夸大了人间纷扰的复杂性,以强调内心的厌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逃避,传递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薄世:象征世俗的生活与困扰。
  • 临流:自然与清新的意象。
  • 云洞:隐逸与自由的象征。
  • :自然的力量,象征变化与扰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云洞”象征什么?

    • A. 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 B. 隐逸与自然的生活
    • C. 诗人的烦恼
    • D. 清净的城市
  2. 诗人对世俗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积极向上
    • B. 厌倦与淡薄
    • C. 热爱与追求
    • D. 忽视与无所谓
  3. “何况人间万种人”意在强调什么?

    • A. 世间的美好
    • B. 人类的爱与和平
    • C. 复杂的人际关系
    • D. 诗人的孤独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更侧重于乡村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汪遵的《箕山》则更强调个体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两者都反映了对世俗的逃避与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陶渊明集》
  • 《王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