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官秦中》

时间: 2024-12-29 17:52:45

六朝云物旧淹留,更向咸阳作壮游。

万首诗编秦楚地,半生官领帝王州。

未知两陕谁吾土,孤负三吴说故侯。

到得函关应四月,行人争耐一春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赴官秦中
作者: 袁枚 〔清代〕

六朝云物旧淹留,更向咸阳作壮游。
万首诗编秦楚地,半生官领帝王州。
未知两陕谁吾土,孤负三吴说故侯。
到得函关应四月,行人争耐一春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前往秦中任职的心情与感慨。六朝时期的云雾与事物仍旧在这里留存,然而我却要再度向咸阳进发,进行一场壮丽的游历。秦楚大地上有万首诗歌汇聚,而我在官场中度过了半生,掌管着帝王的州府。我不知道在这两省之间,哪里才是我的故土,不能辜负三吴地区的人们对我的殷切期望。当我抵达函关时,正是四月,路上的行人都忍不住感到一阵春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六朝: 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六个朝代,主要指东吴、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象征着历史的积淀。
  • 咸阳: 古代秦国的都城,象征着权力与历史。
  • 万首诗编: 指在秦楚地区创作的众多诗篇,表现了文学的繁荣。
  • 两陕: 指陕西和陕北地区。
  • 三吴: 指江苏、浙江一带,历史上文化繁盛的地区。
  • 函关: 古代的一个重要关口,象征着进出之地。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六朝”与“咸阳”都与中国古代历史密切相关,反映出诗人在历史文化背景中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子云,晚号随园,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咏物,追求个性与自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袁枚任职期间,他在前往秦中任职的途中,感受到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未来的期盼。诗中结合了对历史的追溯与个人的感受,展示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赴官秦中》以袁枚的个人经历为背景,展现了他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感悟。诗的开头,诗人以“六朝云物旧淹留”引入,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怀念与敬仰,仿佛将读者带回那个风华绝代的时代。接着,诗人指出即将前往咸阳的壮游,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里的“壮游”不仅是对旅途的期待,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探索。

“万首诗编秦楚地”,这句展示了秦楚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感受到那里的诗歌氛围,仿佛与文人墨客对话。接下来的“半生官领帝王州”,则带出诗人对自己官职的反思与怀疑,表达了对权力与责任的复杂情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的迷惘。“未知两陕谁吾土”展现了诗人对归属的困惑,“孤负三吴说故侯”则传达了对故乡人们的歉意,说明他在外任职期间对故土的牵挂。

最后的“到得函关应四月,行人争耐一春愁”则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旅途中的愁苦,令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与离别的哀愁。整首诗以个人情感为主线,融入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六朝云物旧淹留: 表达了对历史的留恋与思考。
  2. 更向咸阳作壮游: 预示了即将出发的壮志豪情。
  3. 万首诗编秦楚地: 展示了文化的繁荣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4. 半生官领帝王州: 反映了对权力的认知与思考。
  5. 未知两陕谁吾土: 表达了对故乡归属感的迷茫。
  6. 孤负三吴说故侯: 抒发了对故人的歉意。
  7. 到得函关应四月: 预示着旅途即将结束,感受春天的气息。
  8. 行人争耐一春愁: 表达了在春光中感受到的离愁别绪。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 通过历史的云物隐喻对文化的追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物: 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长河。
  • 咸阳: 权力与历史的象征。
  • 春愁: 代表着离别后的忧伤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六朝云物”所指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
    A. 唐朝
    B. 宋朝
    C. 六个朝代
    D. 明朝

  2. 诗中提到的“咸阳”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秦国的都城
    D. 一个州府

  3. 诗人对故土的感情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怀念与歉意
    C. 愉快与兴奋
    D. 忘记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袁枚的《赴官秦中》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历史的反思,但袁枚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在历史的背景下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袁枚《随园诗话》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