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5:27:12

报慈有一公案,诸方未曾结断。

幸遇改旦拈出,各请高著眼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报慈有一公案,诸方未曾结断。
幸遇改旦拈出,各请高著眼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提到报慈的一个公案(事件或问题),不同的地方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解决。幸好在改旦之时被提出,各位请高高在上,仔细看待这个问题。

注释:

  • 报慈:指的是慈悲或慈爱的行为,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对佛教教义中慈悲的理解。
  • 公案:佛教中常用的一个概念,通常指的是一种思考或讨论的问题,通常是由禅宗的师徒之间提出的。
  • 未曾结断:表示尚未有明确的结论或解决方案。
  • 改旦:指的是晨曦或新的一天的到来,象征着新的开始。
  • 高著眼看:意为请高瞻远瞩,仔细观察和思考。

典故解析:

这首诗涵盖了佛教的公案文化,公案是禅宗中用以启发弟子对真理的理解的工具,常常涉及到对“无”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改旦”象征着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的开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进英是宋代的一位僧人,生活在一个佛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佛教教义的探讨及个人内心的修持。

创作背景:

此诗出现在宋代,正是佛教思想与儒道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可能借用公案来讨论佛教教义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试图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短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的前两句提到一个尚未解决的“公案”,引发读者对自我内心及其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的思考。这里的“报慈”不仅是对他人慈悲的期望,也是对自身修行的反思。诗的后两句则给出了一个希望,即在新的晨曦中,经过深思熟虑后,有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诗中以“高著眼看”作为结尾,鼓励人们在面对纷扰时保持清晰的视野和冷静的心态。这种表达既是对佛教思想的引导,也传达了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公案”的探讨,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困惑时的一种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提到有一个公案,暗示内心或社会中存在未解的疑惑。
    • 第二句:说明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地方都有讨论,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 第三句:引入新的视角,暗示有机会在新的一天中重新审视问题。
    • 第四句:呼吁人们要保持高远的视野,去认真观察和思考。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报慈”和“公案”的对比,体现了哲学思考的深度。
    • 象征:晨曦象征新的开始,鼓励人们在面对困惑时要有新的思考。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面对生活中的疑惑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清晰的思维,勇于探索和反思。

意象分析:

  • 报慈:象征慈悲与关怀,是对他人和自我内心的呼唤。
  • 公案:象征复杂的哲学问题,反映了人们常常面临的思考挑战。
  • 改旦:象征新的希望和开始,鼓励人们在新的一天中寻找答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报慈”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 A. 慈悲
    • B. 报恩
    • C. 结断
  2. “公案”在佛教中指的是什么?

    • A. 法律问题
    • B. 思考问题
    • C. 生活琐事
  3. 诗中提到的“改旦”象征什么?

    • A. 结束
    • B. 新的开始
    • C. 过去的回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题》——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题西林壁》与释进英的这首诗都探讨了如何通过新的视角来理解生活中的困惑,前者强调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学,而后者则通过公案来传达思考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禅宗公案集》
  • 《诗词的美学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