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
时间: 2025-01-19 20:06: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毫不立,万缘俱遣露真诠。
冲虚蹑景泠然。
莫向他方物外,别觅洞中天。
是韩獹逐块,阳焰为泉。
亘初本源。
只这是更无玄。
默究端端的的,体用完全。
分分朗朗,放一段光明不记年。
还会得心月团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真理的追寻和对世俗事物的超脱。开头一句说,不必执着于一点微小的事物,放下万千纷扰,才能显露出真实的道理。接着,作者描绘了一种清凉的境界,提醒人们不要在外界寻找,而应在内心中寻找那片宁静的“洞天”。文中提到的“韩獹”是指一种猎犬,象征追求真理的决心,而“阳焰为泉”则描绘了光明与清澈的意象。最后,诗歌展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圆满,暗示了心灵的团圆与和谐。
注释
- 一毫不立:不执着于任何微小的事物。
- 万缘俱遣:放下所有的牵挂和缘分。
- 冲虚蹑景:在虚空中轻轻地踏着景象,表示心灵的超然。
- 莫向他方物外,别觅洞中天:不要在外界寻找,应该在内心寻找真正的宁静。
- 韩獹逐块:比喻追求真理的决心,韩獹为追猎犬,象征着执着和专注。
- 阳焰为泉:光明清澈,象征真理的清晰。
- 默究端端的的:默默地追寻事物的本质。
- 放一段光明不记年:光明的存在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 心月团圆:心灵的圆满和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姬翼,元代诗人,其作品多表现出对道教哲学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生的哲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婆罗门引》创作背景与元代社会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元代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交错并存,姬翼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婆罗门引》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中通过对道理的探讨,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诗的开头便提出一种看似反直觉的观点:“一毫不立,万缘俱遣露真诠”,强调了放下执念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冲虚蹑景泠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的境界,仿佛身处于一个超然的空间中,心灵在此得以解放。
诗的中段提到“莫向他方物外,别觅洞中天”,这句话提醒人们不必在外物中寻找真理,而应向内心深处探索,寻找那份宁静与和谐。诗中提到的“韩獹逐块”,则象征着追求真理的决心,表达了对理想的执着。最后,诗歌以“心月团圆”收尾,暗示了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追寻,最终达到心灵的圆满与和谐。
整首诗不仅语言优美,意象丰富,而且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鼓励读者放下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真实与宁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毫不立,万缘俱遣露真诠:强调不应执着于微小的事物,放下万千牵挂,才能显现真理。
- 冲虚蹑景泠然:在虚空中轻盈地行走,感受到清凉的境界。
- 莫向他方物外,别觅洞中天:提醒人们应在内心寻找宁静,而不是在外界。
- 是韩獹逐块,阳焰为泉:比喻追求真理的执着,光明清澈如泉水。
- 亘初本源:回归事物的本质和源头。
- 只这是更无玄:强调这是唯一的真理,超越了复杂的玄奥。
- 默究端端的的,体用完全:默默探究事物的本质,达到完全的理解。
- 分分朗朗,放一段光明不记年:光明存在,超越时间的限制。
- 还会得心月团圆:最终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圆满。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韩獹逐块”比喻追求真理的执着。
- 对仗:句式工整,如“分分朗朗,放一段光明不记年”。
- 象征:以“心月团圆”象征内心的和谐与圆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通过放下外界的纷扰,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圆满。诗人提倡内省与自我修炼,强调真理的追寻应在内心深处展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真诠:象征真实的道理。
- 冲虚:象征超然的境界。
- 洞中天: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阳焰:象征光明与真理。
- 心月团圆:象征内心的圆满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一毫不立”中,“一毫”指的是什么?
- A. 微小的事物
- B. 重要的事情
- C. 复杂的问题
- D. 明亮的星星
-
诗中提到的“心月团圆”象征什么?
- A. 内心的和谐
- B. 追求名利
- C. 外在的繁华
- D. 复杂的情感
-
“莫向他方物外,别觅洞中天”强调了什么?
- A. 在外界寻找
- B. 忘却内心
- C. 内心的探寻
- D. 追求权力
答案
- A. 微小的事物
- A. 内心的和谐
- C. 内心的探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但更加侧重于离愁别绪。
- 《登高》:以更为悲壮的情感描绘人生的无奈。
- 《春江花月夜》: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