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 螺髻山》

时间: 2024-09-19 20:53:06

愁云蹙黛,万螺高簇佛头青。

月明鹤背吹笙。

柯烂仙人去也,幽梦醒瑶京。

但凝妆不语,霞表亭亭。

芙蓉翠擎。

款天阙,摘春星。

飞去峨眉独秀,十二层城。

雾横烟锁,是藐姑、仙子拥愁颦。

奁镜敞、邛海盈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愁云蹙黛,万螺高簇佛头青。
月明鹤背吹笙。
柯烂仙人去也,幽梦醒瑶京。
但凝妆不语,霞表亭亭。
芙蓉翠擎。
款天阙,摘春星。
飞去峨眉独秀,十二层城。
雾横烟锁,是藐姑仙子拥愁颦。
奁镜敞邛海盈盈。

白话文翻译:

愁苦的云彩紧缩如黛色,万千螺峰高耸入云,宛如佛头般的青色。
明月下,白鹤背上奏响悠扬的笙声。
仙人已然离去,幽梦已在瑶京中醒来。
她只是默默凝妆,不发一言,仿佛霞光中的亭亭玉立。
她像芙蓉般翠绿高擎。
款款走向天阙,仿佛在摘取春天的星星。
独自飞往峨眉山的秀丽,那里有十二层的高城。
浓雾缭绕,烟雾锁住了山景,是那位藐姑仙子在忧愁中皱眉。
奁镜敞开,映照出邛海的盈盈波光。

注释:

  • 愁云蹙黛:愁苦的云彩紧缩成黛色,形容愁苦的天气。
  • 万螺高簇:形容高耸的山峰如同万千螺旋般聚集。
  • 鹤背吹笙:鹤背上吹奏的笙,表现出仙境的幽静。
  • 柯烂仙人:形容仙人已经离去,暗示世事无常。
  • 霞表亭亭:形容亭亭玉立的美人,仿佛霞光中的身影。
  • 飞去峨眉独秀:描绘飞向峨眉山的独特风景。
  • 藐姑仙子:传说中的神仙,象征着美丽与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岸登,清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仙道生活,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文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融合了佛教、道教的元素,展现出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

诗歌鉴赏:

《婆罗门引 螺髻山》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的古诗。诗中通过精致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美丽而又神秘的山水画卷。开篇以“愁云蹙黛”引入,便设下了一种愁苦的基调,似乎暗示着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外界环境的交织。紧接着“万螺高簇佛头青”,则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禅意的空间——青山如佛,令人感到宁静。

诗中描绘的月明鹤背,结合音乐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灵动,仿佛听得到那悠扬的笙声,带着仙气。而后“幽梦醒瑶京”则透露出一种虚幻与现实的交错,梦醒之后的失落感,使得整首诗显得更为深邃。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霞表亭亭”和“芙蓉翠擎”丰富了人物形象,仙女般的女子在自然中显得格外迷人。最后的“奁镜敞邛海盈盈”则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水面,寓意着心境的开阔与内心的波动,整体上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梦与现实交融的美好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愁云蹙黛:开篇以“愁云”传达忧郁的情绪,黛色如同眉毛,暗喻自然的沉重。
  • 万螺高簇佛头青:佛头象征着宁静,万螺则增强了景色的层次感。
  • 月明鹤背吹笙:明月下的白鹤,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 柯烂仙人去也:暗示世事无常,仙人离去后的孤独。
  • 但凝妆不语:女子的沉默,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飞去峨眉独秀:展现了独特的自然美景。
  • 雾横烟锁:浓雾缭绕,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 奁镜敞邛海盈盈:水波荡漾,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波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愁云蹙黛”,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
  • 拟人:如“仙人去也”,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结构严谨,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愁云:象征忧愁与困扰。
  • 万螺:象征高耸的山峰,代表坚定与不屈。
  • :象征长寿与超脱。
  • 芙蓉:象征美丽与纯洁。
  • 奁镜:象征自我反思与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愁云蹙黛”中的“愁云”指的是什么? A. 快乐的云
    B. 忧愁的云
    C. 晴朗的云
    答案:B

  2. “飞去峨眉独秀”中“峨眉”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片森林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藐姑仙子”是指? A. 一位人间女子
    B. 仙女
    C. 一位僧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望岳》:同样描绘大自然的壮丽,但更强调壮美的气势与历史的厚重。
  • 《庐山谣》:虽同为山水诗,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对自然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
  • 《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