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引(别杜叔高。叔高长於楚词)》
时间: 2025-01-01 13:50: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
未消文字湘累。只怕蛟龙云雨,
后会涉难期。更何人念我,
老大伤悲。已而已而。
算此意只君知。
记取岐亭买酒,云洞题诗。
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
千里月两地相思。
白话文翻译
在花瓣飘落的季节,伴着杜鹃的鸣叫,我送你回去。
那些未消散的文字,仍然让我感到忧伤。
我只怕未来的重逢会遭遇艰难险阻。
还有谁在想念我,让我感到年纪渐长的悲伤。
算了,算了。这样的心意只有你知道。
记得在岐亭买酒,和你在云洞题诗。
不如不见,才一见面就要分别。
千里之外,月亮照耀着两地的相思。
注释
- 落花时节:指春天花瓣纷飞的季节,象征离别和伤感。
- 杜鹃声:杜鹃鸟的鸣叫,古时常与离别、相思联系在一起。
- 湘累:湘水的忧伤,指思念之苦。
- 蛟龙云雨:蛟龙比喻艰难险阻,云雨象征不安定的环境。
- 岐亭:古地名,诗人曾在此饮酒作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和抗金诗人。他的词风豪放,常以爱国情怀和个人情感相结合,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自我意识。
创作背景
《婆罗门引》创作于辛弃疾的晚年,正值南宋国势日渐衰微之时,诗人内心充满忧愁与对未来的迷惘。诗中反映了他对友人离别的感伤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婆罗门引》是一首充满离愁的词作,展现了辛弃疾对友人离去的深切感受。开篇以“落花时节”引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杜鹃的鸣叫声伴随着离别,似乎在为这段友情送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词中提到的“湘累”则是对自身情感的深刻反思,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尤其是“只怕蛟龙云雨,后会涉难期”,不仅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担忧,更透出一种对人事无常的感慨。辛弃疾在这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接下来的“更何人念我,老大伤悲”则揭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岁月的流逝让他愈加感到伤感。最后的“千里月两地相思”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即便身处两地,彼此的思念依旧如月光般皎洁而清晰。这种情感的浓烈与细腻,正是辛弃疾词作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在花瓣纷飞的时节,伴随着杜鹃的鸣叫,送别友人。
- 未消文字湘累:未消散的文字牵引着心中的忧伤。
- 只怕蛟龙云雨,后会涉难期:担心未来重逢会遭遇艰难险阻。
- 更何人念我,老大伤悲:还有谁在思念我,使我感到年华老去的悲伤。
- 已而已而:感叹或放下。
- 算此意只君知:这样的心意只有你明白。
- 记取岐亭买酒,云洞题诗:回忆曾在岐亭饮酒和在云洞作诗的时光。
- 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不如不见,一见面就要分离。
- 千里月两地相思:即使相隔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思念依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蛟龙云雨”,暗喻未来重逢的艰难。
- 对仗:如“千里月两地相思”,展现了思念的广袤与深沉。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思念展开,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重聚的忧虑。辛弃疾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深刻揭示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离别、伤感和时间的流逝。
- 杜鹃:象征思念和悲伤,常与离别相伴。
- 月:象征思念与团圆,反映出心灵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哪种鸟的鸣叫伴随着离别?
A. 燕子
B. 杜鹃
C. 鹤
D. 凤凰 -
辛弃疾在诗中提到的“湘累”主要指什么?
A. 友情的牵绊
B. 思念的痛苦
C. 物质的缺乏
D. 家乡的情感 -
诗的最后一句“千里月两地相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思念
C. 忧虑
D. 愤怒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描写思念与离别的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反映对亲人的思念与无奈。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在离别情感的表达上各有特色,辛弃疾更为豪放,李清照则显得细腻柔情。两者的作品都反映出对情感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