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无月,至十七日晓晴》
时间: 2025-01-06 11:37: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中秋无月,至十七日晓晴
劣到中秋云便兴,中秋过了却成晴。
雾横平野村村白,日上疏林叶叶明。
岁事不应如许早,朝来已觉嫩寒生。
春吟不似秋吟好,觅句新来分外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中秋时节的感慨。中秋节前,天气阴云密布,直到中秋过后,才出现晴天。平原上雾气弥漫,村庄在白雾中显得朦胧,阳光照在稀疏的树林中,树叶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辉。时光流逝,让人觉得今年的节气来得太早,早晨起来总觉得有些寒意。与春天的吟唱相比,秋天的吟唱更具韵味,因此我在寻找新的诗句时,感觉特别清新。
注释:
字词注释:
- 劣到:形容天气不好,阴云密布。
- 中秋:指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 雾横:形容雾气横亘在平原上。
- 嫩寒:形容早晨的寒意,带有一丝新鲜和清凉的感觉。
- 春吟、秋吟:分别指春天和秋天的吟唱,通常用以比喻不同季节的诗歌风格和情感。
典故解析:
-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团圆和丰收。在古代,许多诗人都写过关于中秋的诗词,表达对月亮和团圆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个性而闻名,诗风多样,常以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引发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中秋节后,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季节轮替的感慨。中秋本是团圆的节日,但因天气阴郁而无月,诗人在这种情况下感慨春秋之美,表现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节后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迁和人生感悟的深刻理解。诗中“劣到中秋云便兴”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节日的失落感,给人一种阴郁的氛围。而“中秋过了却成晴”则暗示着事物总会在阴霾之后迎来明朗,表达了人生无常的哲理。接下来的“雾横平野村村白,日上疏林叶叶明”描绘了一个清晨的美丽景象,雾气与阳光的交替,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岁事不应如许早”,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似乎在诉说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而“春吟不似秋吟好”则显示了他对秋天独特韵味的赞美,秋天的诗歌在他心中更有深意和清新感。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象的美,还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劣到中秋云便兴:在中秋节来临时,天气却充满阴霾。
- 中秋过了却成晴:中秋过后,天终于放晴,形成鲜明对比。
- 雾横平野村村白:雾气在平原上弥漫,村庄被白雾笼罩。
- 日上疏林叶叶明:阳光照射到稀疏的树林,树叶闪耀着光泽。
- 岁事不应如许早:感叹一年过得太快,节气来得似乎过早。
- 朝来已觉嫩寒生:早晨起来,已感到一丝寒意。
- 春吟不似秋吟好:春天的吟唱比起秋天的吟唱,风格上有所不同。
- 觅句新来分外清:在寻找新的诗句时,感受到了特别的清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变化。
- 对仗:如“雾横平野”与“日上疏林”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感慨时间流逝,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理解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诗人通过对中秋节的反思,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象征团圆与思念。
- 雾:代表未知与神秘。
- 阳光:象征希望与新生。
- 寒意:代表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中秋节是在哪个农历月份? A. 八月 B. 九月 C. 七月
- 诗中提到的天气变化是什么? A. 从晴到雨 B. 从云到晴 C. 从晴到阴
- 诗人对春吟的态度是: A. 喜欢 B. 不喜欢 C. 无所谓
答案:
- A. 八月
- B. 从云到晴
- B. 不喜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杨万里《中秋无月,至十七日晓晴》与苏轼《水调歌头》:两首诗都涉及中秋,但杨万里侧重于天气的变化和个人感慨,而苏轼则更加强调对月亮的思念和团圆的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杨万里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