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苦暑戏与客语》

时间: 2025-01-06 04:09:28

炎炎火镜正烧空,避暑苦无从。

客言安得匡庐瀑,还移取、华井秦松。

玉女盆边吸露,水仙祠畔餐风。

答言计总未为工,不若在军中。

平驱十万横磨剑,涛声怒、硬箭强弓。

恶浪千堆蹙黑,战旗一片摇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入松 苦暑戏与客语》
作者:陈维崧 〔清代〕

炎炎火镜正烧空,避暑苦无从。
客言安得匡庐瀑,还移取华井秦松。
玉女盆边吸露,水仙祠畔餐风。
答言计总未为工,不若在军中。
平驱十万横磨剑,涛声怒硬箭强弓。
恶浪千堆蹙黑,战旗一片摇红。


白话文翻译:

炎热的夏天,天空像火镜一样炙烤着大地,避暑的地方实在难以找到。客人问道:“怎么能去匡庐的瀑布,或者去华井的秦松那里呢?”我回答道:“在玉女盆边吸露水,在水仙祠旁吃风,似乎这些都不是好的办法,不如去军中。”
我想到十万精兵齐心协力磨剑,涛声震耳,箭矢如虹。恶浪翻滚,战旗在风中摇曳。


注释:

  • 火镜: 形容夏日酷热,像火的镜子一样炙烤。
  • 匡庐: 指匡庐山,以其瀑布著称,古人常去避暑。
  • 华井: 指华井的秦松,象征清凉的地方。
  • 玉女盆: 一个传说中的地点,常让人联想到清凉的泉水。
  • 水仙祠: 祭祀水仙的庙宇,象征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平驱十万: 描述军队的雄壮,体现出壮士的气概。
  • 恶浪千堆: 形容波涛汹涌,战斗的激烈场面。

典故解析:

  • 匡庐: 出自《庐山谣》,是一个著名的山名,在古代被视为避暑胜地。
  • 水仙: 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美丽花卉,象征清雅和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1700),字子华,号白云,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广泛涉及山水、咏物、抒怀等题材,尤其以山水诗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夏季,作者因酷暑而感到无奈,便与客人谈论避暑之策。虽然诗中提到的地方都与避暑有关,但最终却回到了军中,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现实的关注。


诗歌鉴赏:

《风入松 苦暑戏与客语》是在炎热的夏季,诗人与朋友闲聊时产生的作品。诗中表现出对酷暑的无奈,透过对匡庐和华井的向往,展现了人们对于清凉环境的渴望。然而,随着诗歌的发展,话题转向了军中,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诗中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如“玉女盆”和“水仙祠”,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也流露出诗人内心对清凉的向往。同时,后半部分提到的“平驱十万”和“涛声怒硬箭强弓”,则突显了作者对军国之事的关注与热爱,表现出他虽身处酷暑,却依然心怀壮志,勇于面对挑战。

整首诗在形式上使用了对仗的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富有韵律感。通过对比自然的清凉与军中的壮烈,诗人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生活现实的反思,最终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炎炎火镜正烧空,避暑苦无从。”:描写夏日的炎热,表达避暑的困难。
  • “客言安得匡庐瀑,还移取华井秦松。”:客人提到避暑的好地方,表现出对理想境地的向往。
  • “玉女盆边吸露,水仙祠畔餐风。”:描绘自然景色,表现诗人对清凉环境的渴望。
  • “答言计总未为工,不若在军中。”:诗人认为这些避暑法子不如去军中,表现出责任感。
  • “平驱十万横磨剑,涛声怒硬箭强弓。”:描述军队的气势,表现出壮志豪情。
  • “恶浪千堆蹙黑,战旗一片摇红。”:描绘战斗场景,传达出热血沸腾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火镜”比喻炎热的夏天。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酷暑与理想避暑地的对比,表达了即使在困境中也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理想和责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镜: 代表酷暑,象征着压迫感。
  • 匡庐瀑、华井秦松: 代表自然之美,象征着清凉的避暑之地。
  • 玉女盆、水仙祠: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象征着纯净与灵动。
  • 军中: 代表责任与战斗,突出壮士的豪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避暑之地是哪个?

    • A. 匡庐
    • B. 华井
    • C. 玉女盆
    • D. 以上都是
  2. 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 A. 消极
    • B. 逃避
    • C. 积极向上
    • D. 无所谓
  3. “恶浪千堆蹙黑,战旗一片摇红。”中“恶浪”指的是什么?

    • A. 战斗
    • B. 自然灾害
    • C. 心情
    • D. 美丽的景色

答案:

  1. D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陈维崧《风入松》 vs. 李白《庐山谣》: 两者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陈维崧更侧重于现实中的责任与理想,而李白则更注重于抒发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